今年国内观影人次近5亿 电影赚票房別小看观众


贺岁档期大片纷纷输给中小成本喜剧片《泰囧》,因大片忽略了贺岁档观众的心理预期

 

  谈到中国电影,近年来为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除了逐年攀升的电影票房数字,还有与日俱增的影城数量和银幕数量。据统计,今年国内观影人次接近5亿,可见不断增长的观众数量是获得高额电影票房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作为电影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电影观众对电影业的推动作用往往被忽视。12月17日,一场针对电影观众的论坛活动--"电影观众与中国电影发展互动研讨会"在北京传奇时代影城举办,本次活动是第三届中国电影发展论坛的分论坛活动之一,论坛不仅邀请了业界知名专家和学者,还邀请了数十名观众参与研讨。


  电影好坏,谁说了算?


  记者了解到,将电影观众研究视为一门学科,始自上世纪80年代初,是由于当时电影观众人数的大幅度下降,城市电影观众几乎每年减少5000万人次。可见,长期以来电影创作对观众主体的忽视,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近10年间,电影产业化改革使中国电影走出了低谷,而如今,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电影的票房价值,以此作为评价电影好坏的标准,但一部电影的好坏究竟谁说了算?对此,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对于观众的看法,有两种相异的观点,一是把观众当上帝,一切听观众的。二是把观众当成敌人。在章柏青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把电影观众放到一个恰当的地位。电影和观众在整个电影产业链条中,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没有观众对电影的期待,电影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就无法产生,同样,电影也培养了观众,不同类型的影片都培养了一批观众。与观众作对,更是要自取灭亡。


  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邢建毅认为,电影的好与不好,观众最有发言权。同时他介绍道,中国电影博物馆近4年来,每年都开展观众的调研,对每年的新片都会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抽样式观众调研,并组织大众影评人为影片打分,由此总结观众评价好的电影是什么样的。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赵军对此颇为认同,他认为讨论中国电影目前存在的问题--观众宁可看三流的好莱坞大片,而不看二流甚至一流的中国电影,关键还应考虑当下由观众形成的电影创作的土壤,关注观众的需求,才能解决电影生产的问题。当然,赵军认为观众不仅应被视作上帝,同时观众这片土壤也要改良,要不断培养高质量的观众。正如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所说,电影作为工业、商品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如今舆论影响力非常巨大的时代,观众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电影在牢牢抓住观众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观众中的观众,对整体观众进行欣赏趣味的引导,这对于整个受众土壤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电影创作者 应心怀"隐形的观众"


  论坛上,就电影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话题,陈旭光引用了文学研究中"隐形的读者"的概念,他认为正如作家创作时要考虑读者如何反应一样,优秀的导演也应在创作中将自己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普通观众来看待影片的拍摄,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这样的创作意识才会使导演不会过于放纵自己的主观意图。陈旭光表示,其实,心怀观众的另外一个方面,是针对庞大电影市场进行准确的观众分层、定位。据调查,中国现在的核心观众群的平均年龄为21.5岁,另外,观众还存在性格爱好、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情况,因此对电影市场进行准确定位是有必要的。


  对于香港电影颇有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介绍了香港电影的兴衰史,他认为香港电影从曾经的注重制片转向注重观众,对如今的电影生产很有启发。赵卫防认为,目前国产电影"制片是龙头"的观念仍根深蒂固,从而忽略了院线以及观众的需求。在好莱坞电影业相当工业化的流程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要给我说'你觉得',而要告诉我'观众会看到什么,感受
到什么'。"在赵卫防看来,关注观众的需求才能令影片赢得市场。


  《综艺报》电影主编朱玉卿结合近日《人再囧途之泰囧》异常火爆的现象,提出了贺岁档期下观众的心理预期的问题。他认为,今年的贺岁档期大片云集,票房却输给了一部中小成本喜剧电影,原因恐怕是其它大片忽略了在贺岁档这样一个特殊档期下观众早已存在的一个观影心理预期,而观众的取向恰恰决定了市场。朱玉卿认为,通过此次贺岁档国产电影的票房表现,应对一个问题有所思考:在观众存在心理预期的特定档期下,究竟应该为观众提供何种类型的电影?


  "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


  谈到前段时间电影营销的"水军"现象,陈旭光笑称,"水军"现象同样折射出电影观众对于电影的一种发声。曾经大众文化的研究专家说大众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机会发声,但在今天看来,电影观众对于电影的看法无时无刻不在网络上左右着电影口碑甚至是票房。可见"沉默的大多数"已经不再沉默。赵卫防在自己统计的数据中发现,在电影专业网站时光网上,《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影评有385篇,而这385篇影评中,阅读次数最多的有3万多次,如果按照每篇如此的阅读次数来算观影人数,仅时光网上看过该部电影的人数就已经非常庞大了。《一九四二》有935篇影评,一般情况下每篇影评浏览量有5万多次,有的3万多次。《王的盛宴》也有495篇影评。赵卫防通过上述数字认为,仅是观众的影评浏览量就远远多于报刊、学术刊物的浏览量,恐怕这些观众才真的构成了中国电影的生存土壤。赵卫防表示,这样庞大的观众群体,如何引导他们的发声,使之为电影生产提供一种方向,确实需要引起业界注意。


  然而如何让观众直接参与到影片的测评当中呢?对此,朱玉卿说:"《综艺报》一直在做观众对影片的测评,之前是邀请观众参与观影,但是感觉这样还不够。接下来,我们希望观众真正参与到一部影片中来,在拍摄完粗剪阶段就可以征集观众的看法,并将意见反馈给制片方。我觉得这种测评可能是真正让观众参与到一部影片中的非常重要的举措。"同时,赵军认为,在了解观众的需求之外,还要去培养和改良观众的观影习惯和文化品位。这也是院线在作为影片的播放平台之外,还需要起到的作用。赵军表示,按照人口调查统计,中国的城镇人口已几乎和农村人口持平,这样的情况意味着传播环境正在悄悄地发生重大的改变,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因为电影观众的层次正在发生改变,也意味着电影创作的文化土壤正在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