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领域 > 物理 领域
印度首位诺贝尔奖得主,获奖只因解释了“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这是印度首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是亚洲首位诺贝尔奖得主,名叫
他天赋异禀,16岁大学毕业,以第一名获物理学金奖;18岁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关于光的衍射效应的论文;19岁又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
1921年,他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乘船回国,途经地中海。忽然,他听到一对母子的谈话,小孩问妈妈:“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小孩的妈妈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向他求助,他帮忙解释说是因为海水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他的这个简单的回答,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由当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利勋爵证明过的,已经是当时物理学界的定论,外界从未质疑,他也一样。
不过,在经历过这件事后,他隐隐觉得这个问题有点不对,于是便开始投入了“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这一问题的研究当中,并在研究当中发现瑞利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于是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入手,运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通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了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使海水呈现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是完全相同的,即水分子对光谱上蓝色一端的色光散射更为强烈。
后来,他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的散射效应,现被人们统称为“效应”。该效应的发现为上个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了光的粒子学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被英国皇家学会正式称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三四个发现之一”。这个效应,即便在现在最尖端科技半导体的生产当中也有极为重要的应用。
1930年,他也因为这个发现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另外,他还是印度第二位诺贝尔物理学家得主钱德拉塞卡的叔叔,他侄子钱德拉塞卡因计算出著名的钱德拉塞卡极限而获得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学的第三只神兽
这是物理学界的第三只神兽,名为妖,其它三只为芝诺的乌龟、拉普拉斯妖和薛定谔的猫,分别对应微积分学、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三大学问。
当年,大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热寂论,认为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宇宙作为一个孤立系统同样如此,因此最终达到一个温度处处相等的热平衡状态,宇宙的未来将注定是死寂的永恒。
不过,大物理学家对此表示反对,他隐约意识到宇宙中存在着一个与熵增理论相抗衡的能量控制机制,但又无法清晰说明,于是设计了一个思维实验:
一个温度均匀充满空气的绝热容器,中间有一个隔层,隔层上有暗门,暗门由一只悉知容器中所有分子速度的妖精掌控,这只妖精能够智能地开关暗门,控制运动快的分子向一侧运动,而运动慢的分子向另一侧运动,最终达到形成温差,实现熵减。
后来,人们将实验中控制暗门的这只妖精称为妖。
不过,很可惜,这个理论自提出之日起就招到物理学界的普遍反对,其中最有名的反驳者是列奥·西拉德,他在1929年指出如果这只妖精真正存在,那么它观察分子速度及获取信息的过程必然产生额外的能量消耗, 产生熵。
印度第二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成果被老师打压数十年终获诺贝尔奖
这是一位印度籍物理学家,也是继印度第一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叔叔拉曼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名叫
他出生于印度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政府高官,母亲是个知识分子,曾将亨利克·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翻译成泰米尔语。
1930年,他获得印度政府的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并在三一学院学习理论物理,师从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爱丁顿曾因在1919年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而名声大噪。
1930年,在他从印度出发前往英国的航程中,他万般无聊,于是开始研究起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白矮星。当时,物理学界认为所有的恒星都将演变成白矮星,但他在研究白矮星的时候通过计算发现其实并非如此,他算出了一个极限值(后来著名的极限,大概是1.4倍的太阳质量),结果认为当恒星的质量一旦超过这个极限,就不会演化成白矮星。
后来,他来到了英国,沿着这一思路继续研究下去,并将之作为自己的学业论文在皇家天文学会的一个会议上公开发表。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为他争取到这一机会的他的老师爱丁顿却意外地在他发表发表完成之后公然对他的论点进行反驳,还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就像是谋划好的。
于是,此后数年他都一直在和老师爱丁顿辩论,但因为人微言轻,没有多少公开辩解的机会,加之爱丁顿的名声太大,甚至连读过他论文的大物理学家泡利和狄拉克都在读过他论文后表示战队爱丁顿。
后来,他也因此心灰意冷,甚至多次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也直接导致他晚年研究成果寥寥的原因之一。
最终,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物理学界的公认。不过,这已经是三十年后的事了,然后时间又过了二十年来到了1983年,他终于因此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认可“诺贝尔物理学奖”。
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他移居芝加哥,并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在那里,他曾教过两个学生,当时20出头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只是,当这两个学生在1957年就意气风发地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他却还要等将近三十年才能拿到。
宇宙末世理论,宇宙的未来将一片死寂
这是一个理论,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应用到整个宇宙的一种理论,名为
热力学第二定律讲的是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只能由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克劳修斯基于这个理论把宇宙看作一个热力学的孤立系统 ,认为宇宙中的能量必将趋于平衡,届时宇宙将达到处处温度相等的热平衡状态,一切变化都不再发生,处于死寂的永恒状态,是一种宇宙级别的末日。
不过,克劳修斯的这一理论自提出之日起,就有大量的科学家提出反对意见,比如玻尔兹曼的微观起伏说和麦克斯韦的麦克斯韦妖,但是这些反对理论因为本身也具有巨大的缺陷,因此并不足以反驳它。
后来,真正能将它反驳的是后来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的产生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现在正在不断地膨胀,从热到冷,但是宇宙大爆炸过程中还产生了大量的中微子,这些中微子的静止质量可能占到宇宙质量的90%以上,它们可能是控制宇宙现在膨胀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未来它们也可能会在宇宙膨胀到达极限的时候控制宇宙收缩甚至坍塌,这时宇宙温度就是由冷到热地发展。也就是说,宇宙的演化有可能趋向动态的、非稳定的、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
自此,这个理论的最后阵地就被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