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大臣为什么大多葬在河南,真的有规定必须葬在开封附近吗?

星级:
北宋朝的大臣,有非常大一部分死后并没有葬归故里,而纷纷葬在离当时京都开封不远的河南省境内。对此,很多人怀疑,北宋时期有规定,大臣死后只能葬在离京城开封500里(一说300里)以内的地方。不过,此说法并没有史料支撑,而且还有王安石,司马光,包拯等反面例证。

“葬归故里,落叶归根”,一直都是中国人丧葬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中国古人对此尤为看重,无论贫贱还是富贵。不过,在北宋时期,却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朝廷中大部分的高官都没有葬在自己的家乡,而都葬在了河南。

比如:

出身陕西渭南的寇准死后葬在了河南的巩义;

出身山东聊城的王旦死后葬在了河南的开封;

出身安徽寿县的吕夷简死后葬在了河南的新郑;

出身山西介休的文彦博死后葬在了河南的伊川;

出身江苏苏州的范仲淹死后葬在了河南的伊川县;

出身江西进贤的晏殊死后葬在了河南的禹州;

出身福建泉州的曾公亮死后葬在了河南的新郑;

出身安徽合肥的包拯死后葬在了河南的巩义;

出身江西永丰的欧阳修死后葬在了河南的新郑市;

出身湖北武昌的冯京死后葬在了河南的新密;

出身四川眉州的苏轼苏辙两兄弟死后葬在了河南的郏县;

出身四川成都的范镇死后葬在了河南的襄城;

… …

另外,还有韩琦、富弼等大臣,虽然葬在了河南,但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河南人,因此并不算在此类名单中。

对于北宋的这一现象,现在的普遍认为,北宋时期有规定,大臣去世只能在距离京城开封500里(一说300里)以内的地方安葬。对于这一说法,最好的例证当属三苏墓了。河南郏县的三苏墓中埋葬的其实只有苏轼苏辙两兄弟,其中的苏洵墓只是一个衣冠葬。反观四川眉山的苏洵家族墓地,其中埋葬有苏轼妻子王弗和苏洵夫妇,而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墓则是衣冠葬。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苏洵没能科举高中,只是在晚年得到推荐当了个小小的秘书省校书郎,所以可以葬回故乡四川眉山,而苏轼苏辙两兄弟虽在官场沉浮半生,但也都曾出任朝廷一品大员,因此按规定只能葬在河南。

不过,以上说法并没有史料支持,而且还存在很多反证,比如北宋最知名的两个大臣王安石和司马光,王安石死后葬在了南京半山园,既没有葬在河南也没葬归故里江西抚州;司马光死后葬在了山西夏县,这倒是葬归故里。另外,相传葬在河南巩义的包拯,除了河南包拯墓外,在其故乡安徽合肥也有一座包拯墓,两地为了争论谁的包拯墓是真的几乎掐了近千年,最后还是在1973年通过考古平息了这场争论,认定安徽合肥的包拯墓才是真的。这样看来,包拯也没有葬在河南。

现今,对于北宋的大臣为什么大多葬在河南这一问题,其实还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