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农村地区要在“头七”之后才埋葬死者?这是由科学道理的

星级:
在很多农村地区,人死后他的家人会在过了“头七”之后才将他埋葬。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做法,因为农村地区医学知识不太丰富,不时会出现将休克病人判定为死亡的情况。如果仓促将死人埋葬,很可能会造成错误活埋的情况。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有非常多的丧葬风俗,其中有一个就叫做“七七”,即人死后的七七四十九天。“七七”之所以叫做“七七”,是因为人们将人死后的四十九天划分成了7个七天,它们分别被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和尽七。其中,“七七”当中又以头七、五七与尽七最为重要,而头七作为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更是重中之重。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出殡一般都会被安排在头七之后。不过,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阶级,出殡时间点安排也是不尽相同的,像古代大富人家,一场丧事可能会连续做到尽七,而小家小户财力有限可能直接三天料理所有事务。不过,头七可以视为中国农村地区出殡时间的最大公约数。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农村地区普遍要过了头七才安葬死者呢?这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即便是在现代的医院当中,误将病人判定为死亡的情况都是时有发生的事情,比如,2009年,美国纽约市圣约瑟夫医院中医生在准备为一名已被宣判“死亡”的病人实施器官移出手术时,病人睁开眼睛“复活”;2014年美国洛杉矶市就有一名80岁的老妇人被医院误判死亡后送入太平间冷藏库中,最后被活活冻死;2015年中山市一女子遭遇车祸,被赶来的120急救人员判断为死亡,最后在抬上殡仪车时“复活”...

现代大医院尚且存在误判死亡现象,更何况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农村地区。在国外,曾有一本名为《尸体:一段历史》曾写道:“在二十世纪初,平均每周有一次活埋事件发生。我们不仅要关心这类事件,更要想办法减少类似事件发生。(因为死亡误判)”

一般而言,人们最容易将休克病人判定为死亡。人在休克的时候,一般都会表现出昏迷,面色苍白,手脚湿冷,呼吸微弱,脉搏细速,即便是医生也很可能会被这些症状所欺骗,判定对象死亡,所以在现代医学当中,一般还将瞳孔散大纳入死亡判定的最典型症状。因为人在活着的情况下控制瞳孔大小的瞳孔括约肌都会不自觉地处于适当的紧绷状态,减少光线通过瞳孔进入眼睛,而瞳孔括约肌一般只有在人死亡的时候才会放松,外在表现为瞳孔放大。在自然光线下,正常瞳孔的直径大小一般会在2.5毫米-4毫米之间,而人死亡之后,瞳孔的直径会放大到5毫米以上。人死后将死者暂时安置在家中七天之后再安葬有利于减少这种误判情况,而头七就是一段很合理的观察期。

在中国古代,人在被判定死亡的记载也有许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据说,扁鹊在路过虢国的时候,恰逢虢国太子“病逝”,后来又从爱好方药的中庶子口中得知虢国太子死前的症状。听完,扁鹊就凭借着自己的高超医术判定虢国太子还没死,最后才避免了虢国太子活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