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伦密集折腾3年 贝贝网越过了山丘?

张良伦密集折腾3年 贝贝网越过了山丘?

贝贝网的形态演进不逊巨头阿里们。

老围着BAT转悠,会让人以为,只有它们才能代表中国互联网演进的最高阶段、最新趋势、最新形态。

巨头确实更擅长定义未来。一是技术积淀厚、产品、方案、业务、组织复杂,前瞻能力强,有更多机会看到多元交融、打破边界的商机;二是有足够资金、人力、技术涉入前沿市场。

但我要说,BAT们远非理想形态。它们之间的博弈已说明互联网业之丰富。以阿里为例,虽已走出纯电商,兼容内容形态,有更大想象空间,但根本无法左右京东以及更多重度垂直的小巨头们的未来。加上还有各种O2O化的服务,种种割裂本身,更是充分说明,巨头虽大,形态演进未必领先同业。有许多中小型互联网公司,商业理念可能不逊它们。

今天说个案例,也是三年多来持续观察过的一个公司:母婴小巨头贝贝网。

你会说,相比阿里、京东们,不就是一个小公司嘛,成立才3年多,念着垂直特色的母婴生意经。这么短时间,就算再能折腾,又能折腾出什么呢?

论规模,贝贝确实无法对标巨头。但要论商业理念与演进形态,可能有巨头们值得学习的一面。

最新观感来自前几天2017年母婴高峰论坛(杭州),贝贝网的重新定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里就先直接总结一下:作为一个重度垂直平台,短短4年,贝贝网已从最初的移动母婴电商概念,走向一个“社群+技术+数据驱动”的生态。在更大的视野里,形式上,它已是一个兼容交易与决策、有形商品与无形服务、供应链与基础设施等于一体,并将打通线上线下通路的垂直型母婴生态系统。

当然不是一日形成。它有着3年多的探索经历,以及对于外界趋势变化所做的快速响应。某些方面,贝贝网比巨头跑得更快。刚才说,它3年能折腾出歌什么,我想说,它的密集变化确实折腾出一个迄今为止可能最合商业逻辑的重度垂直生态。这是一个多变而稳健的小巨头。

老实说,眼下的它,正经历着成立来第二轮关键的平台开放行动。

来看看它的基本演进吧。

最初,贝贝网并没规划过今日形态。公司创始人兼CEO张良伦接受采访时坦陈,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只想做个电商平台,因为看到了机会。

他本来也是电商出身。创立贝贝网前,曾是阿里旺铺业务高级产品经理。他很早就意识到母婴行业的辽阔,一直期待涉入其中。

当年,他在阿里,擅长发挥平台优势。若你留意过,最初的贝贝网APP,开放平台气势,一度比淘宝还淘宝。

不要觉得他只是在吃老本。论卖货,对熟悉平台运作与营销的张良伦来说,一点不难。但他从阿里出来前,已对淘宝有很深体会,尤其是开放平台与商品品质问题。母婴行业的品控比其他许多品类要更敏感。

你能看到,在初步完成平台建设后,贝贝不惜重金投资线下,建仓涉入供应链,从平台化延伸到自营服务。如此,相比同时起步的同行,它是品类与品控的平衡。

阿里现在自称1等于3,就是“阿里=谷歌+FB+亚马逊”。你是否觉得,贝贝网创立初期,也是1等于2、贝贝网=淘宝+京东的节奏?

当然不是精确描述。但我仍记得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对张良伦的评价,说他身上有刘强东的影子。我认为这不是排除阿里色彩,而是通过刘强东来褒扬他创业初期就给贝贝灌注品质的努力。

张良伦骨子里似乎一直有这种独特的平衡感。这人有时候话很刺激,行事却非常稳健。贝贝网形态多次演变,在我看来,并非突变,而是张良伦这种风格的种子,落地更深、更广的商业土壤后的成长。

母婴行业的玩家,一开始几乎都做标品服务。比如奶粉、纸尿裤等。品类有限,毛利较低。但库存深,容易拉动GMV。只是,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本实力,纯标品生意很难持续。从消费端体验来说,它几乎也是个涸泽而渔的行动。

贝贝网差异之处,在于很早就涉足非标,如童装童鞋、玩具以及与“妈妈经济”相关的美妆、健康、食品、家居家饰等。贝贝网最初的商业模式描述里,也曾明确强调非标空间。

这点,应该是前轮1亿美元融资时,今日资本女掌门徐新被张良伦打动的关键。这里再次复制当初徐新的话。她说,之所以“一个月拿出天价”投贝贝网,主要是它具备以下五大特质:

1、 抓住了母婴垂直品类时代来临的机遇(母婴加教育将是万亿市场);

2、 商业模式清晰(“非标品”更有想象力);

3、 未来发展战略持久(围绕用户需求的分众电商);

4、 团队有激情和执行力;

5、 玩法独特(闪购加移动)。

在我看来,其中最核心的就是1、2、3。它们其实都是商业模式的分解描述。

这种定位,在2016年及以前的母婴互联网业,已是相对领先的形态了。按这个形态演进下去,贝贝网即使成就不了什么传奇,相比其他平台应该也还乐观。

但张良伦无法停止折腾。你听听他最新的言论,就明白,一年过去,他再度主导了贝贝网一次全新升级。这也是我上面提到的4年来第二次大规模的开放行动。这一次的视野给我触动很多。

“到了2017年,我们发现,过去三年移动电商的玩法现在也已经过时了。包括贝贝这样的企业,如果今天还用过去三年的移动互联网的玩法去做,我们将没有未来。"他在高峰论坛上说,今天,整个电商的发展,需要“拥抱数据、拥抱科技”。

在他看来,眼前已是一个历史拐点。未来新母婴的驱动力,将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社群;二是科技;三是数据。

不熟悉张良伦的人,可能一下难以感受到一种话语的革新,一种危机转换。过去三年多,他喜欢谈移动端、品类、品质、供应链、社区、人群等。如今强调“数据”与“科技”,显然正在走向底层与幕后,整个公司开始变身为一种行业基础设施的模样。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在我看来,它不脱机遇与挑战两重要素。

先说机遇面。譬如政策利好、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等等都是。

这些因素,外界似乎已经讲滥。但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整个互联网业共通的变革动向趋势。

就像阿里从淘宝到天猫再到侧重信息决策、内容与精神消费品的大文娱类似,母婴行业的需求,开始从最初的有形商品的交易服务,过渡到更多生活方式的变革,一些到店与到家的O2O化模式融入进来,而母婴领域天然的信任诉求,更是在这个过程中沉淀下无数的服务项目,尤其是围绕育儿领域。

这里,你再度体会一下去年徐新盛赞贝贝网时提到的一句,她说,“母婴+教育”是个万亿的大市场。

张良伦明白这一点。他借助最新的调研数据说,母婴市场规模大约3万亿,母婴电商规模恐怕只有3000亿,剩下的2万多亿,“贝贝网绝对不会放弃”。

等于说,未来直接的交易属性虽很重要,内容、品牌营销及服务的价值更高。而这种升级对于贝贝的业务来说,是一次分层的机会。

我想借助“社群化”展开一些。很多人可能不明白这概念于贝贝网的价值。

它其实迎合了张良伦多年以来一直区别的“人群”概念与“品类”概念。后者更多是以产品及功能为中心,漠视了用户与应用场景。而“人群”的概念,以及今日“社群化”的概念,就是当初徐新盛赞的贝贝网的分众化服务,它与贝贝网当初非标为主、标品为辅的定位碰撞之后,就有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价值,而贝贝网随后则依据这种场景,将数据服务变成产品服务。

这类产品早已丰富起来。比如育儿圈、育儿宝、贝店、在线早教APP早教宝等等。

如果当初贝贝网跟其他同行一样定位标品,品类有限,“社群化”不太可能有什么成效。丰富的品类,尤其是非标为主的形态,隐含着丰富的场景价值,它无形中分化着人群的种种诉求,这其实才是社群化发挥作用的隐秘与魅力所在。

社群化更新了贝贝网的概念,使得它融合了电商与O2O的概念,将过去割裂的服务打通。

社群化反过来也会重塑上游产业。丰富的场景会重新定义制造业与品牌内涵,从而打破过去有限品牌、服务商左右的世界,重构母婴行业,为更多中小企业、创业群带来巨大生机。而它们最后一定也会壮大贝贝网开放平台的价值。

如此就能体会到这一要素于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的价值。社群化其实也是一种将平台资源按照人群、场景来把玩的积木艺术,能激活整个平台的各种商业要素。

说说挑战方面吧,我不想说直接的竞争,这个其实没多大意思。这里主要强调一点,就是贝贝网面临平台概念老化难题,这个会涉及到它的未来估值提升。

刚才我说了,卖货于贝贝网一点不难。但电商概念,在许多行业人士看来,已老化。马云甚至说这是“传统行业”了。

是啊,在电商路径里,即便贝贝网拓展更多泛母婴品类,交易属性再强,整体规模肯定难敌阿里与京东。如此,想在未来资本市场的复制传奇,几乎不可能。

贝贝网必须走出过度依赖交易属性的电商概念,走向更广的重度垂直空间。除了刚才提到的强化非标服务,通过社群化搭建场景,增强内容服务,触达更多人群外,母婴价值链上,每个细分环节,都有很多服务的机会。而贝贝网恰恰也是一种垂直整合的服务体系。

但这些更多还是过度依赖内部资源支撑。贝贝网用力过度,会面临透支。它必须更多借助外部资源,这就需要它必须走向开放的旅程。

单纯的平台品类扩充只是开放的表层。而基于技术与数据的开放已经成为行业的潮流。它们也是基础设施的两大关键要素。

你可能会问,贝贝网运营才3年多,张良伦为什么大谈技术与数据?相比阿里、京东们,它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想,这既是一种开放的机会,也是张良伦的自信吧。

4年于传统行业很短,但在互联网领域,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周期足以沉淀下海量的数据、先进的技术。

很多人只看到母婴平台撮合B、C两端时,会累积商品、商户、消费者等种种数据。这点,其实很多平台都有自己的机会。贝贝虽然有一定优势,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部分门槛并不那么高。

相比其他竞品,贝贝网的一重优势在于,它是一种隐秘的垂直整合模式。不要忘记它成立不久,它就涉足仓储,并有独立的供应链体系。这部分所积累的数据、沉淀下来的技术方案,即便巨头公司,也未必立刻逾越。

张良伦也给出了解释。他透露,贝贝每个新业务都很容易起来,很多人说是因为有流量。虽然贝贝在母婴领域流量不小,但放在整个互联网领域,算不上,更多的价值还是拥有非常强大的数据。

“贝贝每天搜集的数据以10亿条为单位,有几千台服务器存储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他说,贝贝有私有云,也有建立在阿里云基础上的公有云,搜集数据,发现商业机会,反向推动消费体验升级,最后实现千人千面。

还有一重核心的数据价值,不容易体会到。那就是,贝贝所有业务,都共用一套会员体系。这等于说,所有业务都共享一个数据。这一点,即便是BAT,目前也不敢说已彻底打通。百度会员、用户体系一度就比较混乱。阿里今年上半年多次谈论电商会员与大文娱会员体系的打通,其实就是为了突出数据的价值。它当然也意味着内部整合的成效。

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贝贝网虽小,但洞察力非常深。

说到科技,贝贝网已有许多案例。比如它用社会资源、众包方式、人工智能解决了公司人员问题。过去500人的服务团队,目前只有200人,公司自研的机器人承担了一半的服务量。更多的服务则通过外包转移到专业的服务机构。比如之前几百人的仓库管理团队,已回归到采购供应链的管理以及ERP建设上。

在整个公司的形态上,截至目前,贝贝网平台虽然规模有限,但在母婴领域,已具备输出技术与数据服务的能力。它的业务架构,非常类似目前阿里、京东、美团点评。在商业理念与服务形态上,不逊巨头,具体演进甚至更快。

张良伦主导的这轮变革,称得上一次重新定位,他革新了贝贝网的概念,有望在新一轮融资进程中,获得更好的议价能力。

当然,不是说贝贝网的概念与形态多完美。若再补充一些,我认为,未来一个周期,它应该打通线下生态。张良伦确实没有否认这一点。但他强调,2017年不会进军线下。

我观察到,张良伦过去一段持续考察了许多新零售案例,尤其小米线下门店给了他不少启示。话外音是,贝贝网很可能更多考虑到线下形态的品类与场景问题。它必须慎重行事。而且这部分会涉及到不菲的资金投入。但我仍给出判断,线下生态应该会是这家公司下一轮概念与故事的核心情节。它应该会赶在贝贝网关键一轮融资案甚至IPO前完成生态的融合。

贝贝网重新定位案例,不是垂直电商的简单升级,而是中国互联网与实体经融合进程到达关键节点的体现,相比BAT们的定位,我更看重它代表的中小互联网企业群对于行业乃至现实社会的革新与再造。这也是互联网下半场的动向之一。

当然,还是要再度说一下,这也是张良伦与贝贝网无法免俗的部分:去年至今的种种动向,应该带有强烈的融资意图。这家公司确实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而自去年10月起,贝贝网已开始规模化持续盈利,2017年上半年更是实现盈利超亿元。这或许能为它的融资行动创造新的筹码。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