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阿里体育创始人张大钟: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专访丨阿里体育创始人张大钟: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互联网+体育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

作者 | 金立刚

纪胖说:

2015年,阿里巴巴完成了智能手机、传媒、电商的布局。在体育板块,阿里巴巴开始寻找支撑天空的人,马云找到了中国最早创办专业体育频道的媒体人。那天,二人聊得甚欢,最终他被马云感染。同年9月9日,他正式出山,创办了阿里体育。这个人就是张大钟。

张大钟,何许人?因何深得马云赏识?如何让1亿球迷看上英超?如何成为中国第一位电竞大赛举办者?在短短3年零2个月,他赋予了阿里体育怎样的情怀?

一位改革者

11月7日,苏州阴雨天迟迟没有放晴。而在苏州体育中心,座无虚席,人声鼎沸。

晚上7点,一位拿着篮球的高个子中年男子走到球场中央,进行开球仪式。第一次开球,他用一个“假动作”骗过了比赛双方的跳球代表,脸上露出一丝“诡谲”的微笑。

几秒钟后,他再一次将篮球抛向空中,随即,哨声响起,2018/19赛季CUBA揭幕战正式打响。

阿里体育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大钟为比赛开球

这场比赛打破了CUBA沿用了20年的赛会制,采用了史无前例的主客场制:苏州大学主场对阵南京财经大学。CUBA主客场制改革者就是那位开球人张大钟。

身为阿里体育创始人,改革是张大钟一贯的主题。

不过,改革路上,总会遇到压力和质疑,但决定好的事情,他不会轻易改变。“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是他的座右铭。

创办阿里体育后,张大钟坚定提出“做中国体育经济基础平台”,在行业蒙眼狂奔时,几乎没有人知道阿里体育究竟要做什么,人们关注的焦点几乎都在媒体版权上。

“我刚从媒体出来,所以看得一清二楚,在整个行业都疯狂砸钱时,媒体成了泡沫最大原产地。”张大钟要对投资人负责,所以,那个时候,阿里体育很明确,不扎堆,不烧钱,而是聚焦核心IP的获取和创造,为平台培育土壤。

他所说的平台就是“运动银行”。“我们把它嫁接在支付宝、淘宝、乐动力的载体上,截至今年‘双11’结束,运动银行的用户已经超过6000万,直到现在,大家终于看清了我们要做的事情,”所以张大钟觉得,每一次转变,过程都很孤独,很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不过,我比较喜欢做从零到一的事情。”

走过3年零2个月,流淌着阿里巴巴血液的阿里体育,从初创企业成长为万众瞩目的行业宠儿,让人见识了它强大的战斗力。我们感叹于它能以顽强的意志力、拼劲和高超的预见性,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特道路。

阿里体育创始人张大钟坐镇中军,功不可没。他从老东家上海有线电视台(后与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合并调整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的价值观里汲取的营养和经验,为阿里体育注入了新活力。

清醒的张大钟没有跟随业内从业者们,通过购买体育赛事IP来获得可观流量和品牌知名度,而是另辟蹊径,坚持IP原创孵化,加入泛体育内容,赋予CUBA、世俱杯、WESG等一系列赛事“原创”生命力,创造出体育产业全新业态。

来阿里体育前,张大钟在体制内工作了24年,曾多次打破常规,除旧革新。压力和质疑始终伴随左右,而他总会淡然一笑,并把注意力放在行动中。

1991年,张大钟大学毕业,进入上海有线电视台,2015年离开SMG。24年,他身经百战,创建了上海有线体育频道(现五星体育的前身,编者注)、上海文广互动、东方宽频、东方龙、游戏风云、东方购物、百视通等十多家公司。

“有些工作都是顶着很大压力去做的,拿建立百视通为例,它的出现,相当于要从中国有线网手中抢走一杯羹,将直接削弱传统电视地位,招致全国广电行业的反对,”但他相信,新看法、新用法和新玩法是电视自我变革的出路,“所以我硬着头皮,冲破阻力,咬紧牙关坚持,最后大家看到了收获。”

通过努力,最终打开了“三网融合”的新局面,现在,IPTV丰富了电视互动、回看、高清,用户远超过有线电视。

极力反对的“广电者”们更万万没想到,7年后,百事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在体育圈和传媒圈坚守多年,张大钟一直在突破自己和大家的思维禁锢,他骨子里有“改革者”的基因,这种基因与他的性格不无关系。

一颗冠军心

1968年出生的张大钟,属猴,外表严肃,但内心和他的生肖一样,生性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他说自己,从小是个热爱体育运动、好胜心强的人。

“从中学到大学,我一直都是学校排球队队员,这种经历,对我今后的从业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不在于技能方面,而是通过参与一个个团队项目,建立起一种体育精神至上的价值观。

张大钟在创办阿里体育后,一直希望培养年轻人具有运动家的精神。“我们从来不说培养运动员,因为运动员需要门槛,而运动家精神是对人的品格、精神面貌的塑造,是把运动场上所展现的坚韧不拔、公平竞赛、团结协作的精神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正是基于这种性格,23岁,他拿到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证书,对社会事物的好奇心和思考力更强烈了。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获得了许多成绩和殊荣。

1991年7月,张大钟入职筹备阶段的上海有线电视台。2年后,创建了中国第一家专业体育频道——上海有线体育频道。他让上海率先实现了电视媒体专业化,他也成为中国最早创办专业体育频道的媒体人。

“从1996赛季的甲A联赛开始,上海有线体育转播收视份额开始超过上海卫视和东方卫视,在各地有线台受无线台挤压的大环境中,以内容取胜的上海有线体育杀出了一条血路,广告业务屡攀新高,至2000年,频道广告收入达8600万元,超过全国30多家体育频道总和。”张大钟自豪地说。

1999年,有线体育第一次将世界斯诺克大师赛引进上海,马克·威廉姆斯、奥沙利文等巨星的到来,令台球迷大饱眼福。同年,刚拿到欧洲冠军杯的曼联队也被请来,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上海有线体育在上海体育场转播了曼联与申花的对决。时至今日,那场比赛仍是国内最轰动的商业赛之一。张大钟将媒体和产业运营结合得完美无缺,他也因此被视为中国体育媒体产业第一人。

1999年上海8万人体育场申花对曼联比赛门票

2007年,天盛传媒以5000万美元价格拿到英超中国区域三年版权,天盛向张大钟抛来了橄榄枝。不过,张大钟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委婉谢绝。

3年后,天盛模式难以为继,公司破产清算,失去了英超联赛转播权。而后,新英体育买下了英超2010/11至2018/19赛季英超联赛独家转播权。有了市场和资本的积累,英超付费时代水到渠成。

2011年,百视通上市,张大钟出手,百视通成功入股新英,“抄底”买下英超六年版权,他让1亿中国人看上了英超。

他头衔众多:最早接触体育产业的媒体人,最早办电子竞技的电视人,首位实现三网融合的媒体人,中国电视购物第一人,新媒体第一股,自贸区第001号项目。

2013年,张大钟被授予“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成为新媒体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一种相信

成绩和殊荣背后,除了鲜花与掌声,还有体制内“变的永恒”。

2015年1月23日,张大钟迎来了人生的一次抉择。那一天,他告别了奋斗近24年的大本营。

那一天过后,他赋闲在家半年,在从政和创业的抉择上,他陷入了思考,思考后,他决定挑战未知。

彼时,阿里巴巴总舵主马云,开始为阿里的体育板块寻找支撑天空的人。马云找到张大钟,与他畅聊阿里巴巴涉足体育的想法。那天,二人聊得甚欢,最终他被马云感染。同年9月9日,他创办了阿里体育。

“我认真地叩问自己并发现,不论从性格上,还是喜好上,都不太适合从政,能与马云一起创办阿里体育,真是机缘巧合,也是荣幸,”张大钟意味深长地说,“离开体制后,马云很快找到我,向我说了成立阿里体育的计划,我们一拍即合。”

接下来,马云给阿里体育提出了明确目标,要做“中国体育经济基础平台”。全新的概念瞬间勾起张大钟的好奇心。

“马云没有具体说要怎么做,但对我而言,很新鲜,很刺激。”张大钟表示,这是马云的魅力所在,他的观念具有颠覆性。

“就这样,一路走过来,直到今年,先是PitchBook把阿里体育评为全球体育领域唯一的独角兽,紧接着完成A轮融资,再到运动银行逐渐壮大,一步步走到现在,应了马云的那句‘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张大钟说。

阿里体育创始人张大钟(左)、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中)、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托马斯·巴赫(右)一同来到雅加达亚运会比赛现场,观看了女排决赛,马云正与获得冠军的中国女排姑娘亲切交流

因为相信,阿里体育展示了布局校园体育、深耕原创IP的壮志雄心;所以看见,阿里体育做好了搭建“中国体育经济基础平台”的耐心与等待。

张大钟始终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寥寥数字,成了他的人生信条。

只看表面,张大钟只是从媒体人到互联网人的简单转型,可在过程里,他经历了太多次的从零开始,每一次从零到一的过程,都让张大钟凝聚了很多新人,也团结了很多“老人”。

“我经常说,‘化梦想为力量,理想为信仰,想法为做法’,现在的阿里体育,人才辈出,既有媒体出身的人、传统体育运营的人,也有互联网基因特别强的人、贴着电商标签的人,本来都是互相割立的存在,但是通过业务磨合,这些人已经擦出了火花,就像体育比赛里的运动员一样,不管你来自哪个俱乐部,到了国家队,都会给队友去传球,互相激励。”一路走来,阿里体育的团队越来越默契,目标越来越一致。

阿里体育全体员工合影

“这就是‘胜利者效应’。”讲到这里,张大钟眼角露出自信的微笑。

中国体育产业、奥运产业之父魏纪中在阿里体育三周年大会上,这样评价张大钟:“他是媒体出身,做媒体的人往往更接近市场。”

“中国体育产业、奥运产业之父”魏纪中出席了阿里体育三周年并发表讲话

对话张大钟

互联网+体育:

阿里体育作为一家初创型体育公司,在角色转变上,你都做了哪些思想准备?

张大钟:

我是学社会学出身,从社会学角度讲,我知道体育社交对人精神、品格塑造的重要性,从而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决定了阿里体育“让运动简单”的宗旨和“让人人成为运动家”的愿景。但是学社会科学的人,要从头开始去了解那些电商的玩法,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在创办东方购物时,我们引入了很多大胆、潮流的理念,但与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玩法还是有很大区别,包括我们如何更好地把阿里巴巴的生态与体育运动融合。

首先,我要去非常透彻地了解阿里巴巴,所以在知识储备上,我花了很多精力。其次,阿里巴巴一直在创新中求变。譬如,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是一家电商巨头,但现在的阿里巴巴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技公司。所以,身为阿里体育创始人,我要一直学习如何融合,这种学习将伴随阿里体育一直走下去。

互联网+体育:

身为阿里体育决策者,3年来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或者挑战是什么?是否有过迷茫或者中途放弃的想法?

张大钟:

虽然我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但一开始外界并不了解,所以刚开始的两年,有不少质疑和误解,当然,这也算不上困难或者挑战。既然要做颠覆性的事情,就必须直面质疑,并在质疑中坚持,这是必经之路。

互联网+体育:

压力面前,你如何化解?

张大钟:

化解压力,对于体育人不存在任何问题。热爱运动的人,往往都享受压力。我崇尚要做“三好先生”:要有好奇心、好胜心,做事也要做得好和开心。

互联网+体育:

阿里体育流淌着阿里巴巴的血液和基因,包括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等,在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方面,你看重哪些?

张大钟:

首先要喜欢体育,因为阿里体育是阿里加上体育。原来我面试时,经常问求职者在学校里有没有获得奖学金,但是现在我面试时,会问求职者:“你热爱哪项运动”,”你到阿里体育,希望参加哪个运动队”等之类的问题。

阿里体育现有17个运动队,我希望求职者来到这里,不仅能很好地开展工作,还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体育爱好。我始终相信体育爱好能够伴随人的一生,可以培养团队凝聚力,这恰恰是培养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

另外,体育教育其实就是挫折教育,喜欢体育的人,通常会从挫败中汲取经验,内心变得强大。我认为,在同等条件下,喜欢体育的人或者说有体育精神的人,更优秀。

互联网+体育:

阿里体育成立以来,投入了各项赛事运营,在没拿到A轮融资前,包括电竞以及其他方面的投入,从战略角度看,是否有些冒险?面对合作伙伴们,阿里体育是否有紧迫感?

张大钟:

大家都误以为阿里不差钱,所以做什么事儿都很任性。恰恰相反,阿里每花一分钱都很谨慎,阿里体育也一样,不会去做冒险的投资。即便在前两年,中国体育产业最疯狂的时候,阿里体育可以说是体育产业公司里面花钱最谨慎、最理智的一家。

我一直说在中国做体育创业,不能抢“疯口”,这是一种盲目的疯狂之举,什么热就去追什么,这样的肥皂泡沫很快就会破碎,这种做法是在拿投资人的钱开玩笑,辜负投资人的信任,不仗义。

互联网+体育:

阿里巴巴固有的业务能为阿里体育未来的成长起到怎样的支撑与帮助?

张大钟:

阿里巴巴对于阿里体育的支持,最宝贵的就是把阿里的数字生态应用到体育运动场景里。拿前不久刚刚结束的杭州马拉松来说,赛后各方均认为,这次杭马最大的特征就是数字马拉松,因为阿里生态中的很多数字板块都加入了杭马的赛事服务中,像“飞猪”解决住的问题,“支付宝”解决出行问题,“蚂蚁森林”倡导绿色马拉松,“天猫”通过马博会来推广体育新零售,“优酷”在6个小时的直播中使用了红包雨等等互联网玩法。

另外,“淘公仔”发放专用男性胸贴,“大麦”的人脸识别查出了11个替跑和2个假号码簿。可以说,阿里生态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为杭马组建了一支“金牌保姆团队”。马拉松是这样,其他体育赛事也是这样,这是其他公司做不到的。

互联网+体育:

通常说商业模式有几个要素,包括商业壁垒、盈利渠道等,在你的规划里,给阿里体育设立的盈利时间表是什么时候?请具体谈下思路。

张大钟:

我来分享一下“双11”的数据。今年,阿里体育“双11”主要做了“练呗”健身平台、杭马线上活动和“运动银行”中卡币的引流。三部分加在一起,阿里体育GMV(成交总额)达到2.9亿元。“双11”结束时,“运动银行”用户已突破6000万,每天有近千万人使用阿里体育的服务。

目前,阿里体育的业务就是围绕运动银行展开,围绕这个平台,通过优质赛事IP的获取和创造,用运动刺激消费,带动产业升级。平台一旦做起来,大家就能够通过它享受到运动的乐趣,盈利是早晚的事儿。

互联网+体育:

从商业变现角度出发,阿里体育取得了哪些进展?对这样的成绩你是否满意?

张大钟:

最开始,阿里体育就明确要做“中国体育经济基础平台”,这是一个大命题。这个平台究竟是什么?是一个APP,还是一个网站?通过运动银行,大家基本上就能有个大致理解。对于目前成绩,我比较满意,因为体育的线上、线下结合,已经说了好多年,到底怎么做,怎么变现,确实是难以落地的问题。就像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体育的使命是让运动简单一样,这个平台就是依托阿里巴巴的互联网、科技和金融生态,来引导体育消费。

对用户来说,运动银行激励了更多人参与到运动中,通过红包赛、运动大富翁、抽大奖、运动星期五等互联网玩法和不同运营手段,激励人们在参与运动、收获汗水和健康的同时,获取实惠。

对商家来说,运动银行汇聚了超过1万款的泛体育类品牌,因为是面向精准人群营销,大大提升了流量价值。因此,不少商家愿意主动让利给消费者,让商家和运动人群获得双赢。

互联网+体育:

在精耕校园体育方面,阿里体育的初心和诉求是什么?

张大钟:

体育不是快消品,是终身教育的生活方式,校园体育对人的精神塑造能产生一生的影响。阿里体育有一个美好愿景,希望14亿中国人都能成为运动家。

放到校园体育比赛上,我认为不管是足球联赛还是篮球联赛,它不应该只属于学校里十几人或者几十人的联赛,而是能让校园里的更多人参与进来,它属于校园里的所有人。

所以,今年我们运营CUBA、CUFA,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力推主客场制,让大家都来看球,为自己的校队加油。毕业后,也都能为自己是母校的一员感到骄傲,这样就能把校园体育延伸到校园外,校园体育才能成为一种文化。

采访手记

笔者与张大钟有过两次见面。

初见张大钟,是在今年10月西安举办的CUBA发布会上。一米八几的身高,一身卡其色西装,一副圆框眼镜,目光和善,谈吐优雅,性格随和,在台前一展无遗。发布会结束后,笔者递给张大钟一张名片,与他合了影,并向他说出采访诉求。张大钟友好地答应了,并约好在CUBA揭幕战期间进行专访。

二见张大钟,是在11月苏州CUBA揭幕战现场,笔者带着采访任务,有备而来。作为开球嘉宾,张大钟的一次“假动作”开球,为比赛开场平添了一份轻松。

笔者群访张大钟时,20多名媒体记者随同工作人员,来到采访厅。他静候多时,面带微笑,亲切地与大家打招呼。

更令笔者没有想到,他让员工捎给笔者一张名片,细致和礼貌可见一斑。

“西安那次见面,张总随身名片发完了,这次特别叮嘱我一定给到您。”阿里体育公关部总监王静怡委婉地说。

或许,在这位阿里体育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身上,还有很多特质等待挖掘,带着对张大钟的好奇,笔者一方面收集和准备资料,一方面与他深切交谈,并撰写此文,还原一个真实的张大钟。

— END —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