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科学教育就是为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玩儿”的方式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科学教育就是为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玩儿”的方式

叠纸飞机、做降落伞、做气球动力汽车……为不同年级 设计不同“玩儿”的方式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小学科学教育这样做

“科普教育,边学边玩。”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家长们却一头雾水,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给出上面答案。11月6日,主题为“关于少儿科普本土化创作与出版的探讨”活动在吉林省外文书店举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东北师大附小科学教师迟艳波都给出自己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实践和看法。

老师有招法

简易方式让孩子走近科学

长春的小学课堂是怎样开展科学教育的呢?于伟介绍,“通过课堂教学,开足开全科学课,科学课不仅让孩子读书,很重视孩子的体验操作环节。小学科学教育更多的是想象性的、体验性的、操作性的,而不是简单地讲一本知识。”他进一步解释,“老师有招法,用简易方式让孩子走近科学。比如说,让孩子们了解空气与动力之间的关系,不同年级玩儿的东西不一样,但是保证班级所有孩子都上场。二年级让孩子们叠纸飞机,有的飞机能飞几米甚至十几米,有的刚飞出去就掉下来了,孩子们获得感性体验;三年级同样的课程内容讲法不一样,让孩子们做降落伞,降落伞的下降速度和做的形状、使用材料、伞面大小等都有关系,有的降落伞能飘半天,有的像坠个小秤砣笔直往下掉;四五年级,用气球做动力推动小汽车向前跑,看看谁的车跑得远……总之,小学以培养兴趣为主,不一定学多高深,而是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社团和教学实践

给孩子种下科学精神的种子

除了国家课标规定的要做,设计更多活动和实践把“需要学生做的”也做好,这是于伟校长的体会。

“东北师大附小有一些科技类社团,像航模车模社团、机器人社团、3D打印社团……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这些社团活动,对于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为将来升入中学、大学,深入学习物理、化学、科学等学科奠定很好的基础。”于伟说。

此外,在教学环节体现科学精神,“比如让孩子们逐渐培养观察的习惯,观察校园中的树一个月之中有什么变化,观察对比南湖的树与校园的树,研究盆栽大蒜一个月有什么变化……让孩子们首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开始观察,培养观察能力。之后,写观察日记,一个月可能只写几百字,可是孩子得到的远远超过几百字。这一整个过程非常重要,比让孩子学会一个结论还要重要。这一过程培养起孩子的科学精神,即我要研究一个东西先要观察,之后要详细记录,最后再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实际上在小学,就给学生种下了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种子。”

阅读大量科普读物

与科学课结合可以这样做

前置阅读,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像《植物世界》之类的书籍,孩子先有感性认识,带着思考和疑问走进课堂;课堂阅读,深化理解,像《中外名人传记》、《科学史探险》等书籍,与课文紧密结合,孩子的认识更透彻;课后阅读,补充拓展,像《百大人体探秘》、《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宇宙之谜》等。

此外,于伟校长建议家长们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书店图书馆、走进博物馆,还为家长们给出温馨提示,“宽容孩子偶尔出现的破坏性行为,好习惯的培养得益于家长的耐心。”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