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2020年一个新型的大学形态将会出现

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2020年一个新型的大学形态将会出现

近日,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栏目,畅谈全民终身学习与开放大学建设。

点击进入专题页面

国开是一所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

古语有云: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唯有读书学习。那么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提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那如何实现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今天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

中国网记者:杨校长你好。

杨志坚:你好。

中国网记者:我们知道国家开放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新型学校,为什么说它是一所新型学校呢?

杨志坚:为什么说是新型学校,首先就是我们对“开放大学”有一个认识,是用一种开放的思想,和开放的教育方式,面向所有的人群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学校,不管是18岁还是80岁,只要他愿意学,有能力学,都可以。“开放大学”不规定场所,不限制时间,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

而普通高校要通过层层的考试选拔,根据成绩来决定就读于哪个大学。开放大学则实施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只要学习者有意愿学习,就可以注册报名,通过了考试,修够了学分,就可以取得相应的证书。也就是说,入口比较宽,没有像高考一样复杂的程序和严格的门槛,但是过程比较严格,合格才能够拿到证书。

国家开放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新型学校,这个“新”,我认为新在她的价值追求与其它普通大学不完全一样。都叫大学,但是开放大学办学的理念、办学宗旨、办学任务,这些内在的深层的价值取向不一样。比如,国家开放大学强调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老百姓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机会,通过学习来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民族受教育水平。

另外,国家开放大学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虽然在推进网络教育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在线上需要技术的支撑,线下有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考验,但我们仍然在努力探索,形成一套有效的模式,即网络在学习、教育、管理充分的融合的模式。

中国网记者:网络学习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那么也需要很多的课程提供给老百姓,国家开放大学在这方面有哪些突破和优势?

杨志坚:我们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散落在各地,老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怎么把各种优质课程资源集聚在一个平台上,方便老百姓学习,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我们的第一个突破就是“集聚”,将课程资源集聚在一起,建成了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这个中心有近5万门课程可供选择,通过全国200多个学习中心和一些高职院校、社会机构等,通过平台的共建和推送,最后实现共享,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

第二,我们紧紧围绕“互联网+”概念深入探索,研究普通老百姓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点,从专业的角度,基本上把所有专业的主要课程,都按照网络学习的特点,从自学、辅导、过程、测评等环节都做了设计。比如“五分钟课程”,就是以知识点为单元,以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一个课程,目前已完成了三万门“五分钟课程,向老百姓免费推送。“五分钟课程”在中国是第一,没有人超越,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提升,这个课程从质量上也达到了国内的一流水平,这个工作量虽然大,但反响非常好,这也是我们骄傲的地方。

中国网记者:国家开放大学的师资主要来自哪里?

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是一个跨行业,跨区域,覆盖全国的,由不同的办学主体和与之相关联的机构组成的大学。我们邀请了普通高校优秀老师做我们的兼职教授,与“211工程”、“985工程”等大学的老师合作我们的传统,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之初,就有两院院士来授课,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也没有国家开放大学的今天。

中国网记者:国家开放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习资源的推送,让每一个学生享有读大学的机会,您认为这对推进教育均衡有哪些促进作用?

杨志坚:推动教育公平,实现人人皆学的教育理念,是国家开放大学一直坚持在做的。我们一直在面向基层、农村和边远民族地区办学,关注新型职业农民、部队士官、残疾人、少数民族和老年人、妇女等特定群体,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现在国家开放大学350万在读学生中,农民大学生20万、部队士官学生12万、少数民族学生27万、残疾人大学生6000名;70%的学生来自基层,55%的学生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些人,如果没有国家开放大学为他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就谈不上公平。

我认为有两种大学非常伟大,比如北大清华这类名校,为国家培养了很多精英、栋梁,遍及各行各业。另一个伟大就是我们这一类大学,它为教育公平,为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指数的提升提供一种可能和条件。

中国网记者: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了老年开放大学,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这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有难度的事,这这件事很有挑战吗?

杨志坚:我们成立了老年开放大学,直接对象就是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口的剧增,老年人的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也是我们的挑战。

作为国家开放大学,我们在考量两件事。第一,我们做一个大学,怎么培养一批服务老年人的人,我觉得很重要。第二,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让他们满意,这也很重要。这是我们当下正在努力的,也是很有价值的事。

办好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

中国网记者:您刚才提到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英国就做了开放大学的尝试,已经有了一些经验,我们是否会有一些借鉴。在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过程有没有挑战?

杨志坚:在世界上,“开放大学”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于英国,是英国规模最大、办学效果明显的大学,其办学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影响了世界的大学的发展。

英国开放大学诞生以后,“开放大学”的这种模式,包括它的办学理念等,影响了世界。从英国开放大学以后,世界上出现了一大批的开放大学,其中包括中国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只是因为当年特殊的历史背景,还没有搞改革开放,因此没有随便用“开放大学”这个词。目前在世界上一共有六个国家级的“开放大学”,并且产生了世界开放大学协会,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执委。

我在研究中发现,英国开放大学的诞生,使得世界的大学体系里面产生了新的一支,我发现理念基本上差不多,但是模式不完全一样,主要有四种模式,但中国现在探索的是第五种模式。我非常认同习总书记,关于对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历史文化,应该表示理解和包容。中国的开放大学是在中国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跟其它国家不完全一样。一样的是高等教育层面,都用开放的方式,但在具体方面还不一样。中国的国家开放大学比世界任何一个开放大学多了一层使命,就是要承担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使命,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承担一定的使命。就像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学堂成立时,刘延东副总理在成立大会上强调,要办好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这是我们国开人的使命。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就是学习英国开放大学的模式,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创新教育模式创办的。2012年7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国家开放大学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揭牌成立,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远程开放教育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因为之前也没有成熟的路可走,这个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当年为落实国家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国家设立了一个探索项目叫“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中央电大就被列为试点单位。正因为这个项目,才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

从我们这几年探索中发现,我们很多理论的准备和研究不够。首先什么是开放大学,怎么建这个开放大学,建成什么样的开放大学?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徐辉曾在2015年的1月写了一篇《我们希望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开放大学?》,他把要建成什么样的国家开放大学,进行系统的阐述,并有他的期待和看法。

对建设开放大学的认知,符不符合每一个人的要求,我认为这是难点,首先理论准备不够,其次也没有现成的模式,所以都在探索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

但也不算是没有一点基础,广播电视大学从1978年底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的经验,也有教训。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过去的30几年的探索与今天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管在技术形态、社会形态等方方面面都很不一样。过去的一些经验、理论、模式并没有完全抛弃,还可以参照,但与今天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现在仍然要探讨,如果走回头路,我们就没有未来。

“十三五”将不忘初心 努力前行

中国网记者:国家开放大学揭牌已经五年了,五年是一个小结,那这五年中国家开放大学都做了哪些工作?

杨志坚:五年中,这个工作比较多,但是总结起来大概几件事。一是设置了这个大学的架构。一个组织,如果没有组织架构,这个大学没有未来。这几年我们在探索一个办学共同体,这个大学不是谁的,而是大家的。我希望这个大学是有多元、多样化的主体参与进来,把学校建设成为共建、共管、共享的一个开放型的大学体系。这个要是基本做成了,就像欧盟一样,如果单独办学,要花很大的成本,也需要很多条件,面临很多挑战,在这个时候不如抱团,不如集约,不如探索新的模式,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第二,在教育信息化的方面推进了一大步,我认为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首先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建设方面,我们按照“云、路、端”三位一体的架构建了一个大平台,集“教、学、管、研、服”为一体。这个平台支撑能力比较大,主要目是为了学生更方便地学习。现在这个平台仍然在不断的完善中。

另外,开放大学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做支撑的,怎么体现?比如在西部怎么能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那我们从新疆、西藏等地,铺设“云教室”,可将遥远的物理空间化为零距离,远程交流触手可及。假设老师从乌鲁木齐到南疆上课,单程机票就需要1000多元,来回成本包括效益都很是问题,所以,云教室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云教室”项目作为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中西部教育的发展均衡,成为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应用的开路先锋。

还有一个最值得一提的是,教育信息化不是说你有多少设备,而是在于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打造了以“六网融通”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网络学习平台,是用技术的手段和教育的流程需求紧密结合形成的一种模式,我们把它定义为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全是学习模式,而是指国家开放大学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发生,保证学习过程支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正在探索的“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课程”“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支持”“网络考试测评”以及“网络教务管理”的统称。这几年在探索这个事,目前很有成就。

中国网记者:杨校长,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开放大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愿景?

杨志坚:在“十三五”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要明白我们当年为什么要建国家开放大学。

我们要在总结“十二五”改革建设工作基础上,找出对学校改革建设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作为重点和突破口,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进实验建设,以问题为导向,最后体现能力、实力、水平、质量等目标。在“十三五”时期,我们设计七大工程,二十五个计划,准备筹15个亿投进去。

希望再通过“十三五”这几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让国家开放大学2010年提出的目标在2020年的时候基本实现。在2020年的时候,这个大学已经在上轨很自如的运行。一个新型的大学形态会出现,一个国家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一个抓手、一个有力的支撑会出现。

中国网记者:我们一直在路上。

杨志坚:对,但是我觉得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只要我们努力,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我觉得能成功。

结束语:国家开放大学可谓名副其实,具有开放和包容等很多的特点。国家开放大学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他们服务于庞大的,且具有挑战性的群体,无论服务于老年人,还是培养职业农民,还是培养新型的产业工人都在努力探索。在“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也取得了多项硕果。我们期望国家能够继续加大对国家开放大学的支持,将国民素质不断的提升,而他们也会反哺于社会,不断的为学习型社会注入新的力量。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