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师:什么是觉性呢?如何得到“觉性”?

如孝法师:什么是觉性呢?如何得到“觉性”?

文:如孝法师

今天是七月廿四,是他的诞辰纪念日。他有无以伦比的才智,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地位崇高的帝王、帝后及著名的哲学家都是他的学生。

他是谁?他的故事又是怎样的……且看“偷心贼”的故事。

他是伟大的佛学家龙树菩萨,曾身无一物地生活,仅有的家当是一只钵。

曾经有一位王后非常崇敬他。当龙树到达该国时,王后特地打造了一只镶满钻石的金钵。当龙树到皇宫托钵乞食时,王后对他说:“你要先答应我一件事。”

龙树问:“我只有一个钵,你想要什么?”

王后答:“我只要一个钵,就这样。”

龙树说:“可以,请拿去。”

王后说:“还没完,我会拿东西跟你换,请接受我供养的钵。”

龙树说:“没问题,什么样的钵都行。”

王后将准备好的钻石金钵送给他。龙树接受了,一路走回自己歇脚的破庙。

这时,路边的一个贼发现了龙树,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位形体庄严的人,身无一物,手上却托着一只金光闪闪的钵。他想:“这只钵和这个人有何关系?他能留住金钵多久?总有人会拿走的,我行不行呢?”

于是,他一路尾随龙树走进破庙。整间庙都倾颓了,只剩墙壁,没有屋顶。墙边有一扇窗,贼躲在窗外。当时的僧人每天只吃一餐,贼想:“等他吃饱后小睡时,我就能下手了,那时候最合适。这破庙周围也没半个人影。”

龙树吃饱饭,随手把钵扔到贼所在的地方。贼无法置信,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怎么会有这种人?吃饱了立刻把金贵的钵给扔了,好像那是一个一点儿都不值钱的东西,还刚好丢在我面前!”

他忍不住探头问龙树:“我可以进来,问你一个问题吗?”

龙树说:“为了引你进来,我才把钵往外扔的。进来吧!钵是你的。别担心,是我给你的,所以你不算小偷,那是给你的礼物。我这个穷人一无所有,只有这只钵。我也知道无法保有它太久,因为我会睡觉,所以有人会拿走。你已经不嫌麻烦,从都城一路跟到这里。夏天的天气很热,请别拒绝我的礼物,收下吧!”

贼说:“你真是怪人,你不晓得这只钵很值钱吗?”

龙树说:“自从领悟了觉性之后,其余的都一文不值了。

贼盯着龙树说:“请你送我更珍贵的礼物吧!如何领悟连金钵都无法相比的觉性?”

龙树说:“这其实很简单!”

贼又说:“在这之前,让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是一个有名的贼。”

龙树说:“谁不是呢?别理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每个人都是贼,因为人人都光溜溜地出生,然后从别人那里偷得各种东西。每个人都是贼,因此我才全身赤裸地过活。不管你做什么都没问题,只要记住:偷东西时也要保持觉知、警觉、观照。如果丧失观照,那就别偷。只有这一个简单的原则。”

贼说:“这太容易了。以后还能见到你吗?”

龙树说:“我会待在这里两周,这期间你都可以来,不过要先去尝试我告诉你的方法。”

贼这样尝试两周后,他发现,保持觉知是世上最难的事”。无论在皇宫行窃,还是去别人家里偷取金银财宝,只要偷东西的当下,他就会立刻失去觉知。由于他严格遵守对龙树的承诺,最后什么也没有偷成。时刻保持觉知太难了,当他保持觉知时,心中偷窃的欲望就会消失。

最后,他两手空空去找龙树:“我的生活全被你搅乱了,现在我无法偷任何东西。”

龙树说:“问题在你不在我。你若想重操旧业,那就把觉知丢了吧!”

贼连连摆手:“不,那些觉知的片刻很宝贵,我这辈子从没这么自在、安祥、宁静、喜乐过,整个王国的财宝也比不上。”接着,贼哭着说:“现在我知道你说的话了,‘领悟觉性之后,其余的都一文不值’。我现在已经无法停止觉知的练习,尝到一些甘露的滋味。你一定无时无刻都沉浸在这喜悦、自在的甘露中。你能收我为门徒,让我追随你学习吗?”

龙树说:“我确实无时无刻都处在觉知中,当初你尾随我时,我已收你做弟子了。那时你想偷的是金钵,但我想的是怎么把你的心偷来,咱们俩的勾当竟然不谋而合!”

龙树菩萨一生还有很多的传奇故事。在佛学方面,他获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中论颂》《十二门论》《空七十论》《回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乘破有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因缘心论颂》《菩提心离相论》《福盖正行所集经》《赞法界颂》《广大发愿颂》等。平生造论之多,世所罕见,因此获得“千部论主”的美称。

后世基于龙树菩萨所著《中论》而宣扬空观的学派又称为“中观派”,并尊龙树菩萨为“中观派之祖”。此外,龙树菩萨也被尊为“八宗之祖”(禅宗、律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密宗、净土宗)。

什么是觉性呢?如何得到“觉性”?且看如孝法师关于“觉性”的开示:

什么是觉性

冥冥之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生命的探究,这就叫作“觉性”。有时候因为遇不到缘果不显现,觉性会被歪曲,但从本体上来讲人人皆有佛性这是佛陀出现在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最大认同和鼓励。

觉知的境界

佛陀的教法是对生命三百六十度的扫描,不仅有实的部分,还有虚的部分。这就牵涉到对自我的去除,我们要用完整的心,去经历名言背后完整的境界。就像瞎子摸象,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对生命的触动,了知是局部的。而完整的心通过戒定慧的庄严,能够照见一切生命的真实境界,能够通过对自心的认识通达整个宇宙客观的缘起变化,最后让心得到一种遍满法界的觉知,这就是成佛的境界。

用愿力提起觉性

为什么我们的正念与觉性如此飘零和不可琢磨呢?主要是惯性的力量。每一天都有纷纷扰扰的信息涌来,各种知识、各类人事与感官的刺激……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方向,用佛法和愿力时刻提起正念和觉性。这就是生死的道心。

称赞如来,启发觉性

所谓的“如来”——乘着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何为“如实之道”呢?诸佛为什么能够乘着“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呢?因为“如实之道”是有传承的,是真实的存在,它是生命究竟的道。此“如实之道”,佛佛授手,佛佛相传,让世间的灯明相续不断,每一个佛都是表同样的法,说同样的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当我们了解到真理的时候,我们就不是称赞佛的功德了,而是称赞如来的功德。当称赞如来的时候,我们也就会真正了解何为如实的功德、真实的功德。因为这种称赞就是在唤醒我们自己深层的觉性,同时也在唤醒着别人,所以语言的力量最为殊胜。

身、语、意三门各有所长,虽然我们心里面能够了解到诸佛的功德,但是我们要称赞出来,“如实之道”才会现前。

禅修让我们恢复觉知

禅修是要达到一念觉心的相应,相应于生活的分分秒秒。大概上世纪九十年代,本焕长老说他前面的20年没有生起一个妄想,这就是功夫。没有妄想生起并不是单调的存在,他有他生命的安乐,不仅仅在境界上,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有禅乐。法的禅乐,胜于一切世间的味道。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