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二篇!北京大学张志勇-彭练矛再发一篇Science

今年第二篇!北京大学张志勇-彭练矛再发一篇Science

今日(7月27日),来自北京大学的张志勇-彭练矛课题组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题为:Dirac-sourc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as energy-efficient, high-performance electronic switches。

团队表明,具有在费米能级附近比传统的场效应晶体管更窄的电子密度分布的石墨烯Dirac源(DS)可以降低SS。在室温下具有碳纳米管通道的DS-FET能够提供平均40mV/decade,并且在60mV/decade下高器件电流I60达到了40 μA/μm。与最先进的硅14纳米节点FETs相比,该团队在更低的0.5V(硅的电压为0.7伏)应用偏压下得到了一个类似的on状态电流,而在off状态下,低于35mV/decade。

彭练矛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电子学系主任、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电子晶体学委员会主席、美国《应用物理杂志》副主编。

1982年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本科毕业,1988年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从2001年起先后3次任国家“97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中国晶体学会和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电子及功能材料的合成与结构;基于纳米材料的高性能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制备,器件物理,碳基集成电路的实现和系统;纳米器件在化学、生物传感及能源方面的应用。迄今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第一作者专著1部(High-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and Microscopy,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被北京大学聘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持的“亚纳米碳管的稳定性研究”被选为2000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定量电子显微学方法与氧化钛纳米结构研究”项目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碳纳米管的高效光伏倍增效应”项目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性能碳基纳米电子器件”项目获2013年度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9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2013年被评为北京大学首届“十佳导师”。

来源:青塔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