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中国药科大学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楼凤昌与江苏康缘药业等合作开发的“银杏二萜内酯强效应组合物的发明及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楼凤昌教授

据悉,银杏二萜内脂类成分一直被认为是强效的天然PAF受体拮抗剂,国内外均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新药研发,但由于各成分的药效作用强弱及成分协同作用等问题尚不明确,以及缺乏效应最佳二萜内脂类成分组合的制备工艺等原因,在本项目产品上市前,尚无银杏二萜内脂类药物上市。

“银杏叶的主产地就在咱们中国,并且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将银杏叶用于疾病治疗,我们怎么能将这个领域拱手相让呢,我着急啊!”楼凤昌说,之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主要成分是从国外进口的金纳多,也是从银杏中提取的。但是这种产品工艺不安全,有效成分含量低,成本也高,鉴于此,楼教授坚定不移地走上了银杏叶研究之路。

楼凤昌教授

钻研20余年,经历上万次失败,克服实验场地、经费、技术等诸多难关……为了成功提取这种有效成分,楼凤昌从1987年起便将自己的全部心思花在了研究银杏上。他常常在逛公园时采摘银杏叶,为了做实验他和老伴采摘了上吨的银杏叶,做了上万次实验,“失败的次数太多太多了,最后一次我硬着头皮,把做的样品冷藏两个月以后终于意外地拿到了需要的化合物”。

据了解,该药与现有银杏叶提取物药剂相比,成分明确、机制清晰、疗效更优、药物经济学价值更高。“1公斤的绿色银杏叶大概可以提取1克这样的组合物,我的提取方法可以达到98%的纯度”。

楼凤昌发明了银杏二萜内酯A、B、K组合物的选择性提取精制工艺,充分富集有效部分并去除影响产品安全性的成分,定向选择性制备二萜内酯成分最佳比例范围组合,银杏二萜内酯A、B、K总含量高于98%,且比例范围基本固定,同时最大限度地去除了毒性成分——银杏酸(低于0.03ppm)。

楼凤昌教授

此后,楼凤昌与江苏康缘药业合作研发新药。据悉,将银杏叶中的银杏二萜内酯做成注射液和药品,在国际上是首创的。2012年,经CFDA批准,银杏二萜内酯及其注射液终于获得了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同时具有抗血小板和神经保护效应的创新药物,且未发现增加出血风险。这一新药在广州第68届药交会上被评为“2012年中国十大重磅处方药”首位,2014年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2013-2017年,银杏二萜内脂葡胺注射液列入江苏、四川、山西三省医保目录,列入河北新农合目录,2017年该药作为创新药谈判品种被列入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已在全国199个城市,1000余家二、三级医院临床应用,为脑卒中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销售突破3亿元,累计实现销售4.37亿元。

得知自己获奖后,早已白发苍苍的楼教授觉得自己花费20余年心血钻研出的成果得到了认可,深感欣慰:“研究过程非常艰苦,我酸甜苦辣都尝到了,现在得到认可,我心里很欣慰。作为药大人,我这一生为我们国家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一点事情,我觉得这辈子值了!”(姜晨)

作者:姜晨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