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治学当如此,只问耕耘莫问收 | 厉以宁教授荣获2019年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

一生治学当如此,只问耕耘莫问收 | 厉以宁教授荣获2019年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

“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2019年7月,北京大学授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教学成就奖。教学成就奖本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奖励长期在教学一线特别是本科教学一线工作,教学上具有公认一流水平,同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北京大学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在国内同行中有很高声誉和影响力的资深教师。

个人履历

厉以宁教授,祖籍江苏仪征,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教授于1988年至2002年任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至2007年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2012年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至2018年任全国政协常委。

厉以宁教授目前还担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等职。

社会贡献

厉以宁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为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和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另外,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 股份制改革理论

厉以宁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认为股份制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股份制改革才能重新构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才能完成市场化改革,同时参与并推动了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 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

厉以宁还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相结合的双重转型,体制转型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转型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双重转型要继续以体制转型带动发展转型,要优化双重转型中的结构。

· 《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

厉以宁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提倡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打破行业垄断、进行公平竞争、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实现资本市场发展与股份制改革的相互促进。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

厉以宁在全国政协期间,还参与推动了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的出台,并在担任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期间,积极参与推动了毕节市的扶贫改革。另外,厉以宁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4年,在北京大学和光华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厉以宁筹备创立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目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已形成完整的学科结构、一流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体系,在科研水平、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都位居国内经济管理学院前列,已成为亚太地区最为优秀的商学院之一。

教学贡献

厉以宁教授从195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已经60余年,至今仍兢兢业业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

他授课的内容涵盖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史等课程,学生涵盖本科、学术硕士、博士、MBA、EMBA等等。他讲课内容丰富,形式不拘一格。

厉以宁教授在长期的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成熟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在1992年,他就提出了经济学科的教学不能脱离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这一观点,提出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积累的经验,并把已被实践证明的有益于发展生产力的研究成果、经验和方法组织到教材中。

他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建设,在教学内容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认为,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中国的教育必须超前发展。他自身也积极投身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从八十年代开始,他撰写完成了大量的经济学教材,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到《西方经济学》、《比较经济史》等,基本成为国内各大高校的指定教材,为推动国内经济学的教学研究以及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出版著作

80多岁高龄的厉以宁先生已经出版50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希腊古代经济史》、《论民营经济》、《工业化和制度调整》、《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等主要著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为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所获奖项

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厉以宁教授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个人最高奖)、第十五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日本)等。1998年,他荣获香港理工大学授予的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他曾多次被邀请到国内外多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演讲。

此外,他还荣获世界公仆领袖联谊会指导老师,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做事要严格,这是厉以宁的人生准则。他曾在诗作中这样写道:“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秉持着这个准则,他1955年在北大留校工作至今,始终把学术研究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把学问做到了调研路上、改革路上。厉以宁说,做学问一定要学以致用。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