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武大李红良被举报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 仅个别疏漏

最新消息|武大李红良被举报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 仅个别疏漏

来源|科学网博客

1月29日,武汉大学公布关于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学术不端的再次调查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认为李红良团队被举报的相关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个别疏漏。

“武汉大学非常重视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学术不端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查。”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表示。

2018年1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收到对李红良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论文存在造假嫌疑的举报。此前,2017年4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收到关于李红良团队在相关论文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匿名举报,随即启动内部调查,2017年12月18日经过包括3名校外院士组成的5人专家组对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两篇论文进行的学术调查,专家组认为“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

针对2018年1月出现的质疑,意见称,举报涉及的实验猴的申请、购买、运输、饲养以及实验全过程均有原始证明材料和实验记录,手续齐全,没有发现造假行为。

“针对该问题,专家组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已经搞清楚了。实际上,李红良团队从3月份购买这批实验用猴,3月中旬已经开始进行第一次注射,注射20周后投稿,投稿时也注明了是20周。”他说,调查程序充分分析了对投诉人所反映的问题,从实事求是的事实中间来调查取证,对涉及人员进行询问,详细查询实验原始记录,并封存相关记录充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关于举报涉及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论文中的个别图片在线版与正式版的不一致性,属于出版过程中编辑和校对问题。同时,关于李红良团队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论文图片问题,意见称,李红良团队已于2017年8月主动通过正常程序与编辑部进行联系要求更正。对此,李德仁称:“是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还是由于经验不足、实验不够细心所造成的一些疏漏,我个人认为需要严格区分。”

他表示,希望李红良团队能重视问题,从此次投诉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把科研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

据了解,武汉大学已将该意见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举报人、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霍文哲。按照《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对调查意见的反馈将于10天内有效。截止记者发稿时,学校尚未收到举报人的反馈

《关于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学术不端的调查意见》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于2017年4月收到关于李红良团队在相关论文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匿名举报,依据《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核实了举报线索,启动了学术调查。在此基础上,学校学术委员会责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调查。2017年12月1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包括3名校外院士组成的5人专家组对李红良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CFLAR和TIMBIM1两篇论文进行了学术调查,专家组一致认为“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

针对2018年1月出现的新质疑,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2018年1月26日召开主任委员扩大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士)、3名在校副主任(含1名同行院士)、1名校学术委员会同行院士委员参加会议,另行邀请了校外7名同行专家(含2名院士)和校内2名同行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再次对举报内容进行了调查和质询,形成意见如下:

一、举报涉及的实验猴的申请、购买、运输、饲养以及实验全过程均有原始证明材料和实验记录,手续齐全,没有发现造假行为。

二、举报涉及的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PGS5论文中的个别图片问题,李红良团队已通过正常程序与编辑部进行联系更正;举报涉及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论文中的个别图片在线版与正式版的不一致性,属于出版过程中编辑和校对问题。

三、李红良团队被举报的相关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认为:李红良团队被举报的相关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个别疏漏,建议以后更加严谨细致。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再次重申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致力纯净学术环境,维护学术尊严,不断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欢迎对学术成果进行质疑,有关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方面的争论应通过正常的学术途径开展。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

2018年1月29日

延伸 · 回顾

1 "长江学者"被指造假 武大拟邀3名校外院士参与调查

新华社武汉1月20日电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被“千人计划”学者教授质疑实验数据学术“造假”,日前在社会上引发反响。记者20日从武汉大学获悉,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已重新启动调查。为确保评判客观公正,学校计划邀请3名校外院士参与涉事教授的学术成果诚信问题鉴定。

2 武大长江学者李红良论文造假最新消息 举报人霍文哲回应“我们提供的是一剑封喉的证据。”

1月21日,霍文哲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自己举报李红良论文造假提供的证据时,说了上面一句话。》》》 武大被举报长江学者李红良否认造假 举报人霍文哲未回应

李红良(右二)。图/武汉大学

1月18日,一篇《“千人计划”专家举报武大“长江学者”论文涉嫌造假》的调查报道在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上首发,很快引发舆论热议。

此时,霍文哲的身份尚未被公开,他在文中化名为H,举报武汉大学教授李红良的两篇论文涉嫌造假。

这两篇文章分别为《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简称C文),和《多泡体调控蛋白Tmbim1通过靶向Tlr4的溶酶体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简称T文),均发表在《自然·医学》上。并且,经《知识分子》调查发现,两文应属于同期研究,其中的猴子实验共用了同一组实验对照猴。

C文发表后,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在官网上称,该论文是武汉大学首次以独立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自然·医学》发文。

事实上,仅在2017年一年,李红良就在《自然·医学》上先后发表了4篇文章。

周期争议

1月18日晚22时,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学术委员会声明,称学术委员会于2017年4月28日第一次收到相关匿名举报,并于2017年12月18日责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包括三名校外院士在内的五名专家进行鉴定。专家组认为,李红良被举报的猴子实验相关数据不曾伪造,并表示将再次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判。

1月18日、19日两天中,武大官微连续发布三篇李红良团队针对举报的声明,对霍文哲质疑的实验周期和实验用猴数量做出了解释。

1月19日,武大新闻发言人李霄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首次披露此前一直化名H的举报人,是武汉大学“千人计划”学者霍文哲。

霍文哲现为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美国天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终身正教授,解剖及细胞生物学系正教授。

而据武汉大学官网,李红良现任武大基础医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主任,兼任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南医院医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近5年中,李红良已发表SCI论文120余篇。

2017年,他连续第三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也是武汉大学唯一一位入选医学领域榜单的教授。

李霄鹍还介绍,李红良2008年入职武汉大学以后,用十年时间建立起150余人的科研团队,包括5名教授,23名助理研究员及博士后研究人员,41名研究生,88名实验技术人员。

2010年,武汉大学通过公开招聘方式,聘任霍文哲为武汉大学A3动物实验中心主任,于2014年8月31日“合同期限届满自行终止”。2015年,学校再次以公开招聘方式产生A3动物实验室主任,李红良在与包括霍文哲在内的3名学者竞争中胜出,任该实验室主任至今。

免责声明:本文中的部分信息援引自网络。本公众号发布的图文一切仅为分享交流,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所有援引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原公众号或原网站所有,如有涉及版权敬请及时告诉我们,定将及时删除或妥善处理。

开心一刻

......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