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PICK】碳云智能黎浩:在数字生命的管理下,选择更好的自己

【颠覆•PICK】碳云智能黎浩:在数字生命的管理下,选择更好的自己

日前,国内精英职业发展平台猎聘主办的“颠覆·Pick”深圳站,在深圳市前海万科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启。活动现场,碳云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IO黎浩围绕“选择更好的自己”主题进行分享。

以下为碳云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IO黎浩演讲实录:

感谢猎聘邀请参加今天的颠覆大会。我今天讲的题目是“选择更好的自己”。这次大会选择了PICK这个主题词,我非常喜欢。颠覆需要做出选择,生命科学就是在选择更好的自己。 “PICK”这个词,有挑选和被选的两种意思在里面,有主动,有被动。“PICK”自己,成为更好的你。

在“颠覆”和“选择”这两个词之间,有个重要的环节是“认知”——认知改变。我们可以回顾下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颠覆时刻,当大家都认为“地心说”是对的,地球是平的时候,有一个人跳出来说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于是他被烧死了。这个人叫布鲁诺。当然,后来大家知道了“日心说”其实也不对。对于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来说:改变认知,选择相信,才可能去颠覆。

那么生命科学是如何去颠覆、认知和选择的呢?我们今天说颠覆,一定是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历史上,当时当地看起来的重要时刻,如果拉到人类历史长河里,就显得不是特别重要了。唯有科技发展、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才是颠覆的起源!前两百年大致是物理科学的进步,从经典物理到相对论,到量子物理。上世纪末一直有一个说法: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曾经忽悠了上世纪80年代后的很多人考生物系,毕业后很多人找不到工作。)那么,生命科学是不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颠覆性、革命性技术进步?

大家看下这段字母,有谁知道这什么概念吗?

能答上来肯定是学过生物。那么看看第二列的数字,大家更糊涂了。这段字母和数字,大家不知道前后是什么关系。我给大家解释一下,CAG是基因的碱基。在人体4号染色体上,这样的CAG编码如果连续出现39次以上,人会在66岁会得一种非常致命的病。几乎是命定的,40次就是59岁出现,41-54,42-37、50-27岁。这种病叫“亨廷顿氏舞蹈症”,典型发病表现是:智力下降、四肢震颤、深度抑郁、妄想症、脑死亡……

这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给出的这个世纪最伟大的颠覆性技术。那么基因组是什么呢?基因组是一本书,全书23个章节,每章是一对染色体,每个章节包括几千个基因故事,每个故事由不同段落组成,称位“外显子”,段落之间是插播广告,名为“内含子”,每个段落由词语组成,叫做“密码子”,每个词语由字母构成,叫做碱基。碱基由四个字母组成:A、T、C、G。人类第一次把碱基数字化的过程是2000年的6月份,给30亿个碱基做了一个草图,印成书、摞起来,占地一立方米。地球上所有的有机生命都以“碳”为基础,碳基的生命通过测序被数字化。

数字化的生命可以被网络化,更多生命数据的连接,才能找到人类生命共性特征,以及特异性表达,“云”构建了互联网连接,聚集了集合数据。“智能”代表了计算解读的能力,生命即算法,数字生命需要依赖人工智能算法,才能不断解读生命密码并发现新知。“碳”、“云”、“智能”代表了生物科技(BT)和信息科技(IT)的前沿方向,BT和IT的融合创新,就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技术进步。

21世纪生命科学在计算科学的催促下,终于拉开了颠覆性创新的大幕!

认知是什么,刚才猎聘CEO戴科彬讲了重构,其实,认知就是重构对世界的理解。刚才说了这么多数据,基因组数据只是多组学里面一种类型的数据,除了基因组,还有代谢组、肠道微生物组、表观组等等,此外,还有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医学影像、生理生化的数据。上述数据再加上时间的序列,数据量非常庞大。全息全景记录生命数据将有4个T到10个T左右的数据量。

我们要重新认识自我。我不知道现在的高中历史课本怎么讲的,我上学的时候,书上讲中国人的祖先是元谋人,考古化石证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早在170万年前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所以我们都是元谋人的后代。

现在科技要改变你的认知。地球上现存所有70亿人都是7万年前开始从非洲走出的智人的后代。我们都是非洲人的后代,为什么我们和非洲人长得不像?那就是进化选择的结果。DNA测序验证了现代人类的单一起源和走出非洲的迁移路线。挖出的化石在这儿,怎么说不是呢?是,中国原来也有类人猿,在进化当中那批人已经被消灭了。你和非洲人差距没有那么大,你和欧美人差别也不大?是不是颠覆了认知?

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什么?小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打针吃药导致了耳聋。医生给你吃药不多,给他吃药不多,偏偏给我吃药多放一点,于是我耳聋了?经过基因检测发现是有些人的基因不耐受,碰到氨基糖甙(抗生素类)药物就会导致耳聋。现在大多数新生儿都会做耳聋基因检测。这个有严重后果的信息,当年不光你不知道,医生也不知道。信息不对称会产生愚昧。那么,信息爆炸又会什么样,我们得到了30亿个碱基的排序结果,有这么多组学研究,我们掌握这么多数据,信息太多怎么办?于是产生了焦虑——听谁的,谁说的对?信号和信噪同时存在,我们该如何去探明?

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鼻子说像绳子,摸到腿的说像柱子,等等。寓言批判的是片面看待事物。其实从今天认知角度看,人类可能认知世界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盲人摸象,你看到世界永远只能是一个片段或一个侧面,也许拼起来可能是全景,但是人类的已知领域远远小于未知领域,永远所做的工作是盲人摸象。这个摸,是Fell,而不是 Touch。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讲,关闭了你的所有感官,你不是眼睛看、也不是用手摸,你是去感知,你去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许会有一个接近全景图呈现。很有意思,改变你的理解也是认知的起步。

计算生物学是用计算机的方法来解读生命科学。我们知道蛋白、代谢,知道这么多组学,我们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方式来寻找的答案。

我们希望把数据管理的权利还给人本身。因为你每天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你的数据也每天被散播出去。你今天来停车到停车场,你买东西、你刷卡,所有的信息将被获取、被监控。但是你有没有认真地观察、记录过你自己身体的信息呢?这种信息对你来说是不是最重要的呢?你从哪儿去获取这样的信息?这样的信息获取了能用吗?其实值得我们大家认真思考的。

身体天天在给你信号,这些信号给你的疾病、健康、生活起到很重要的提示作用,但是你从来没有得到过它,也从来没有去使用过它。我们去医院检测的时候数据拿到过吗?如果说DNA的数据更重要,你想知道吗?你有手段知道吗?可能我们现在都没有。未来我们要做的事情把数字信息,这种数字管理的权利还给你自己。你有能力有权利去读懂,去应用到你生活中,去管理你自己的健康。

最后是“选择”,我们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未来。你知道这些数据,了解了科技进步,你是否能够去做好在数字生命的管理下找到更好的自己呢?

我们身边有很多健康的威胁,1980年作为中国人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只有6.7%,到了2014年,这个数据超过了12%。还有30-40%的人处于有前糖状态。也就是说,在座的各位大概有一半人是糖尿病或者准备得糖尿病。有70%的人准备过劳死,76%的白领亚健康,慢性病患病率以达到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中国的22%的中年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国40年经济高速发展,发生了什么?我们吃太多了。40年里,我们吃饱了,超量了,糖尿病也就找上你了。

什么是你的选择?如果人的寿命有一个限度,大概是120到150岁。怎么算出来的?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理论寿命是生长周期或性成熟期的7-8倍,那么就是120岁到150岁。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漫长历程里面,基因是起点,也是基础因素,我们的健康和疾病,更多是生活行为、医疗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基因所占的比重大约占15%,其余的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每天的饮食、每天的运动、每天的情绪,代表你每天的摄入、消耗和情绪的干扰,你每天的选择决定了你今天长成什么样子。

所以,如果你想活得更好,我们会在图中打星号的点上看到,那是一个记录点,在那个点上用我刚才说的数据准确描述你,我们可以拟合出你未来生命的走向,预测风险,给你选择项,你准备往哪儿走?往上还是往下,有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干扰你。这比一次性检测更重要,监测你的数据比一次性诊断更重要,你了解本源的数据比治疗更重要,你可以做预防。所以,其实你的选择依赖于自己的觉醒、认知和自我管理。

这些数据从哪儿来呢?我们做了一个平台叫“觅我”。这是一个APP,除了做检测,还做了智能硬件监测,你能监控你的数据,获取自己的数据,把自己的数据还给你本身,掌握自己的数据。掌握你自己的数据干什么呢?个性化地定制健康管理的解决方案。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从小时候经历了很多补钙的过程,我儿子11岁了,小时候广告里说一定要喝蓝瓶的钙。我的小女儿2岁,现在没有人忽悠喝蓝瓶的钙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流行喝红茶菌,每家弄一大茶缸子泡红茶菌喝。你们可能都不知道吧?现在,很多妈妈在生孩子前知道要补叶酸,但大部分人不知道30%的人直接补(斯利安)叶酸是补不进去的。你知道吗?不知道吧。许多疾病,在人群中百万分之一的发病率,基因检测会给出一定的概率,提示风险,但具体到每个个体来说,不是0就是1。

我们希望用数字化来精准预测和监测各项生命指标,用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来指导你,重塑你的健康。刚才我们讲到40年以来,中国人最主要的问题是吃多了,那么怎么办呢?不吃或少吃就行了,就能解决问题。诸位,今天晚上回去不要吃了(笑)。

因为人的DNA是为饥饿设计的,人和猴子在600万年前分开,人类能吃饱的历史也就近1万年前的事,是因为在那个时间,人类开始驯化了牲畜和谷物,有了畜牧业和种植业,人才有可能稳定地获得食物。在此之前,你只能忍饥挨饿去追赶猎物,只能等待果子成熟才能采集。同时,一旦遇到好吃的,DNA就会指示你多吃一点,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这40年,中国人满足温饱之后,每一顿都是美食,高糖高热,几乎没有不时之需的时候,我们获得了过多的糖。现代人的代谢性疾病大部分跟饮食中过多的糖相关。那么结论是什么呢?科学研究认为:饥饿有可能是现代人唯一有效对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方法。碳云在两年前启动了一个精准断食的项目,研究在七天完全不吃东西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和国外的科学家限制饮食的研究一样,我们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成果,前后对照的数据,非常有意思。

随着生命科学和计算科学的颠覆性创新融合,在座的各位,我们都可以期待活到、甚至活过100岁。但前提是我们要拥抱科技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认知。只有将数字化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遇见更好的自己!谢谢大家。▲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