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毅明:大数据赋能老龄事业路径研究

傅毅明:大数据赋能老龄事业路径研究

2018年10月21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18年学术大会期间,老龄大数据分会成立大会暨老龄大数据学术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以下内容根据现场老龄大数据分会专家委员傅毅明主任报告内容速记整理。

老龄大数据分会专家委员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创新中心主任傅毅明

我认为老龄跟国家、每个家庭、每个人都非常相关。刚才很多的专家都从各个层面分享了一下老年大数据,老龄大数据的研究。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个案例,就是在实践层面,我们今年跟老年学会做了一个实验室,希望可以将我们技术研究的储备投入到产业试点中去。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走过历程。

我主要说三个方面:

一,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大数据落地的北京模式。

二,医养大数据实验室的建设。

三,后期的赋能的计划。

探索大数据落地的北京模式

刚才袁院长也介绍了,我们大数据研究院2015年成立,到现在一共有三年滚动计划。在2017年底到2018年,北京市大数据工作到了一个高潮。陈市长上任以来,也到了我们大数据研究院视察,希望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推动北京市大数据工作发挥一些作用。研究院在由鄂维南院士牵头,另外还有高文院士,张平文院长,还有北工大的一起推动。

大数据落地谈了很多东西,但是落地要解决一些现实中的困难问题,其中第一个困难问题就是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问题。刚才很多年轻专家,包括李博士,很多人都做了很有创意的实践。目前在人才方面,我们有大量的需求,但是人才近期供应存在短板,这个短板不仅在国内是短板,也是国际上非常严峻的问题,如何能够适当地弥补这个短板,就是我们现在探索的问题。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探索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的改革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现在虽然座落在北大,但是本质上又独立于北大,有独立法人单位,是北京的新型研究机构。在非传统的体制单位构建这么一种机构来跟现在的一些院所,包括北京大学,包括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的一些研究院落,建立双建机制。大数据人才,尤其是工业界的人才的价值现在非常高,可能没毕业之前就二三十万美金被订购完了,国内院所要引进这些人才也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们进行了一个创新,通过构建北京大学研究院,我们体制内能给的待遇给了,另外有一个新型的研发机构再给第二份待遇,希望通过综合性的人才的环境的培养,让他们愿意在这个领域里面长期持续做下去。

这里面要提供这样一种相对灵活的发展环境,有专业的产业孵化反馈,帮助很多科研院校成果在企业内更进一步的推动落地。双聘制也是我们在不断探索研究的。从北大这边来看,支撑完善建立全国一个完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每年200多人。这边也开发了国际领先的大数据课程体系,包括推广大数据教育的实践;也成立了博雅大数据学院和大数据教育联盟,赵院长也是我们的联盟发起人之一。

从规模来看,国内最开始大数据在第一届3个高校,第二届马上30家,第三届马上接近300家,每年10倍的速度在成立,这么多高校成立,解决了高效师资问题、课程设计问题,这些方面研究院也做了一些工作。

解决人才培养和引进问题之后,第二个功能就是要解决技术应用的突破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研究院也成立了相对完整的科研体系,从基础研究实验,包括深入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基本分析、大数据安全,刚才很多专家,某种层面都在用到这些东西。但是咱们国内很多的人深入学习,咱们很多把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机器算法应用过来,这方面还是做得不错。怎么从基础理论推动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的实践,也是我们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另外我们还有根据行业设定的交通、健康、医疗、金融、宏观经济、环境能源等等多方面的行业应用中心。研究院的体系下,基础研究实验室是由北京市和北大这边支持建设的,不需要考虑很多市场运营的问题;各个行业研究中心还是采用企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能够让他们更多服务一线的企业来做。包括周总他们也在跟北京大学合作成立职工大学,还有和讯飞合作。我们今天还有医养实验室,还有大数据在支撑承担大数据分析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我们实验室有完整的研发体系。

研究所第三个功能就是产业化

研究院也有产业化的问题,发起成立大数据产业引导基金,首期规模一个亿。另外还有一些联动的合作机制。另外我们也在建设国内首个科研领域的PPP项目,就是北京大学本质上采用的是一个民非的模式来做,但是政府的资金直接到民非组织去,中间也做了很多的探索。研究院承担在北京大学研究平台,国内第一个通过政府采购科研服务的模式支持平台的建设。

创业孵化也孵化了一批像默奇科技,指纹识别,在专业领域应该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还有博雅教育。也帮助了很多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做数字化转型。

大数据研究院第四个功能就是承担大数据发展的高端智库的作用

大数据研究员组织起草了《大数据如何落地》,这个从大数据研究院一成立一直贯穿到现在,就这几个字,“如何落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们现在做的所有工作都考虑到这个问题,如何真正落地。包括现在北京市在全面推进大数据工作,这个是成立了北京市大数据成立推进小组,基本是两个月一次的相对高层的专题会议推进这个事情。大数据研究院也在支持北京相关的委办局或者相关区县大数据应用落地工作。

大数据研究院就是从学校层面,比如北大、北工大,后续包括其它的院校,政府层面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领导小组,相关的委办承担,主要是中关村管委会还和海淀区政府做的。未来包括现在有个平台公司,还有基金、大数据、有平台,会支持一些企业的孵化,帮助一些合作企业更好的实现大数据研究院。这是大数据研究院这几个年代探索的模式。

在这之中,最核心的还是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实现人才的积聚、培养;通过科技创新,包括企业的服务,实现大数据探索性的落地模式。

目前我们基本上整个架构三位一体,北大内部有北大的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层面这边有支持成立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北京这边面向产学研有北京大学研究院,基本上我们叫三位一体的新型研发综合体。在这个研发综合体下面,我们重点成立了一个面向产学研的协同创新的中心,这个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研究院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相比刚才我们谈的很多纵向领域的健康、医疗、交通,他们的专业立木,我们中心这边更强调从下面整合,更加面向市场来做技术的示范推广。

医养大数据实验室建设

在整个大的平台下我谈一下医养实验室具体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我们也说不忘初心,我们当时四月份医养实验室成立的时候,最早这个需求是来源于中小企业,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在夹缝中突围,他们需要转换赛道。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轩慧科技,传统的宽带电视运营商,近两年这方面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必须在当地寻求转型。他们统过两三年的探索找到居家养老平台运营。面临同样困境的肯定不止他一家,他是一个典型代表。面对同样的客户给它提供电信运营负责,后面有几个不一样的服务,就是通过新型的养老服务实现自己的业务转型。前期一二十年的探索,逐渐在当地形成一个数字的高地。

在这个情况下,他们有一定的落户的群体,有一定的资源,怎么帮中小企业实现数字资产化和资产的数字化,如何帮助拥有数据资源的企业实现数据资产化,这个是我们当时的一个初心。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也跟老年学会一拍即合,他们大数据分会也在筹建过程中,大家一起在这个方向上形成合力。

从整个合作刚开始,包括在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创新下刘主任也到场了,我们共同探讨在大的背景下,怎么运作成立医养实验室。这是非常高效的,不到一个月时间,整个实验室从筹备到论证就已经落地,我们筹备实验室这个是最高效率。

我们整个实验室聚焦数据资产化,发力养老平台。我们还立足于燕郊的试点,他们有数据高地。他们在整个燕郊有200多个社区,36.7万用户设备,有82个社区,19.2万户收视行为数据。室内、室外3155个WiFi,还有停车管理等等数据。虽然体量不是很大,但是在燕郊形成了集中的模式,他们承担着很多数据城管,智慧民政很多的系统。

所有这些东西落到地,怎么利用这些数据资源突破我们居家养老的困境?核心就是咱们的养老服务,我们称之为“小散乱,老大难”。养老服务商都比较小、比较散、比较乱,市场格局现在还没有特别成熟的,现在都是入户养老的众多,集中养老设施,入户养老还是比较少,现在入户难,不好入住,质量监督难,人机协同难,养老过程中很多涉及到,不可能天天有人涉及到。风险管理难,还有商业落地难。而且医养结合更难。

当时有几大难的问题,提出来,也是我们经过多次论证,怎么一步步抽丝剥茧一点点论证。其实近期我之前也看郑博士讲的,全国消费者协会在刚公布的第三阶段的消费者维权的信息,里面专门有一个点出来养老投诉成新的热点。在整个咱们的消费者投诉者,老年群体现在不规范,老年群体也有是一定的弱势群体,有些不法厂商他们做一些不合理的服务的重灾区。如何通过大数据规范养老市场非常重要。

实际上我们也是因地制宜,不断思考怎么把事情往前推进一步。我们之前4月17号经过三个多月筹备力量正式成立,刘会长也亲自到场来出席这样的实验室,像袁院长亲自出席医养实验室的成立。我们针对相当于跟咱们老年学会还有企业,还有研究院,打造六个方向最优效的创新方式:

第一,人才团队。这方面我们专家有四位,包括张翔总,下一个就是他来做进一步的分享;还有张劲松张总,他也是学会的理事,也是同衡很重要的在养老方面的研究人员。还有刘顺海主任,还有杨翰方先生。我们还成立了运营支撑团队,今天运营支撑团队包括王博士,靳玉,大家今天签到的时候他们都跟大家有很好的接触。我们还有专门的运营团队。

第二,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服务。我们有几家典型的服务,以下就是专门针对一卡通大数据的应用,下一个报告就是专门分享,怎么把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植入到燕郊地区。北京市包括通过老年卡发一些老年的一些服务,一些待遇,燕郊怎么借鉴?我们探索将这些应用到河北地区。

我们通过企业的数据资源来分析能够在养老服务里面提供什么样的贡献。移动互联网时代,刚才李栋博士也说了,用了很多户外的数据构成城市群的活力状况。但是其实除了户外数据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就是室内。现在对室内怎么探测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室内这块数据比如宽带数据,室内电视行为,这些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正好数据是密集型的,通过在燕郊地区覆盖一半以上家庭的信息网络的消费数据,我们可以探测家庭的消费行为。显得这个点来自于人居家庭信息消费。老年人长期活动的场所是在家庭会更多一点,所以白天还在家庭里面看电视和上网,更多的是非上班的老年人。我们根据宽带的数据,宽带数据有个基本的有一个流控系统,每个用户的属性,ID地址,用什么手机,用老年机,家庭里面有多少人用老年机,这个家庭有多少老年人用,能够在什么时间上网,上网都是用微信多还是QQ多,还是用其它类型多?现在微信年轻人更喜欢用QQ,有这个趋势。

除了这套他们还有刚才网络计费系统。流控系统记录的是线上信息,计费系统记录的是线下系统,实际家庭住址、手机号、开会。还有使用的什么套餐,在线活跃度怎么样。这两套系统非常有价值,这个不仅仅这两套,这是最重要的两套系统。

通过家庭宽带数据对他们企业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他们的数据存了半年就不要了,存不下了。他们企业是数据的覆盖。怎么能够帮助他们企业从数据负担变成数据资产,这里面需要一系列的数据的治理。现在大数据应用的核心问题就是怎么把这数据的土地给利用好,怎么让耕者有其田,包括建立数据的数权,这是最本质的问题。

通过识别家庭老龄家庭用户识别,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这个家庭老化程度。这里面实际一线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企业内部的系统整合。两套系统不同开发商开发的,打通很困难。如果这两套系统,还有其它系统怎么办?一线落地中,我们也要有非常多的系统林立,不仅仅是用户林立,每个用户都有多个厂商,多个系统。

第三,是行业资源的对接。老龄协会现在20几个分会,还有分会的主任马远征主任亲自到我们这里,我们也做了骨质疏松大数据应用作为突破口。

第四,工程试点。我们选择了数据最密集的燕郊地区。三河人口现在60几万,三河的民政部门提供的跟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是对不上的,但是差别不大。我们分析了三河的失能老人,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家可能觉得老人失能应该送养老院,其实不是的,老人失能的时候越失能越留在家里,送去养老院怕没人照顾。尤其在城镇,城镇里面真正失能老人1.7%才会送去,农村是达到11%,农村失能老人送到养老机构是十倍于城镇。这个可能也是更多体现是我们的能力,城市更有能力把失能老人留在家里,农村更多是送到养老院。还有燕郊地区养老机构百分之90%以上是京籍老人。

第五,工程升级。这个试点经过大半年的运作,提前纳入到了三河市政府的工作报告里面。我们通过多次的提案,怎么推进这个事情,得到当地政府很好的相应。目前在今年六七月份,整个河北省的工程中心申报过程当中,我们也是把试点进一步申报到河北省发改委里面去。现在整个三河的老龄办把这个做了,老人怎么通过养老平台选购服务?服务机构怎么通过平台便捷服务老人,政府怎么获得数据和决策支持。这是很简单的三件事情,把这个三点落地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

整个河北省的经过半年多的试点,现在通过河北省的各种前期的技术、现场审核,现在已经开始启动筹建过程中。我们成立河北的医养大数据应用中心,就是要建老龄人口信息标准数据库,医养服务智能推荐系统,互联网+医养平台。现在我们的试点主要在三河,然后到廊坊地区,然后再到河北。

第六,制度保障体系。我们成立了理事会,我们每个月都有工作会议,包括月报;建立了专家制度,建立专家的工作室和专家助理;同时还有之前讲到的人才双聘,以及行业的交流和平台的建设。

创新赋能

从医养实验室到工程研究,到后面我们要支撑成立专业化的平台去推动项目进展,整体来看,创新赋能我重点谈两点:

第一点,是我们刚才谈的医养实验室经过前期探索,未来我们想搬到线上去。通过互联网强化创新服务,我们建立创新服务,希望今天和老龄学会大数据分会,跟相关专家到线上来,提供大数据应用方面的线上服务。

第二点,我们要在医养实验室里面成立实验室联盟。中国中医科学院他们也提出很多很好的技术,那么这些技术怎么进一步测试、研发、论证?我们现在在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平台,希望帮助大家把这些技术测试做起来,找到用户的试点示范,跟老龄学会共同把这个试点做一下。从前期技术的研发孵化,到后期的用户示范推广,把这个流程能走下来,希望帮助一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厂商更好的服务落地。

最终这也是我们医养实验室成立的愿景: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种个性化的医养服务以前都是侯门享受的待遇,现在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希望千家万户能够享受到非常优质的医养服务。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