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医指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傅深】

上海名医指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傅深】

本文授权转载自悦惠合作伙伴——晔问仁医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预算管理单位,于1931年3月1日正式成立,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也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肿瘤专科医院。

目前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300余张,设有头颈外科、乳腺外科、胸外科、胃外科、大肠外科、泌尿外科、胰腺外科、肝脏外科、神经外科、骨软组织外科、肿瘤妇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中心、中西医结合科、综合治疗科、麻醉科、放射诊断科、检验科、药剂科、内镜科、病理科、超声诊断科、放射诊断科、心肺功能科、核医学科、营养科26个临床医技科室。

傅深

医生是离上帝最近的职业

人 物 介 绍

傅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现任中华放射肿瘤学会,中国抗癌学会肿瘤放疗分会等五个国家I级肿瘤专委会委员,上海核学会肿瘤放疗及影像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肿瘤放疗专委会前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1993年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疗专业博士毕业,1996-2004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肿瘤中心及美国Fox Chase肿瘤医院学习工作。临床工作30年来专注于肿瘤综合治疗及采用肿瘤放疗新技术(尤其是质子重离子技术)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作为第一责任人,相关临床工作总结及学术成果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0余篇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刊登,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含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国自然及上海市科委等临床及临床转化相关研究项目14项。

采访笔记

“重离子的确有特有的优势,但是,我们采用的一切治疗手段,必须是最适合病人的,这就不仅要从临床客观考量,同时还需要结合肿瘤的生物特征,病理形态,还有病人的家庭条件,心智模式。所以,放疗医生,首先必须是肿瘤医生,充分评估各种治疗方法对病人的受益,总之,永远要做到病人受益最大化。”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上海质子重离子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傅深。

从履新开始的三年,他的成绩单是令人瞩目的:2015年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重大专项负责人之一;2016年申报复旦大学“双一流”重点专项;2017年获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负责人)

近三年,医院采用质子重离子治疗近一千多例。他治疗的病人来自全国,甚至是澳洲,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尽管如此,拒绝还是多于要求,因为质子重离子不是神器,因为他追求科学的应用,因为他希望这一前沿技术能真正的造福适应的患者!

从临床放疗科医生,到科学型临床学者,最后是沪上最前沿最高端的质子重离子医院第一任科主任,他每一段都有这一段的幸福,见到一个个患者回访反馈良好,见到一群学生都种下了科研的种子,他说,不枉当初苦心孤诣,“学生们现在知道,我们不仅仅是放疗医生,更是医学家,是要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

培养人才是他传承科技的路径与职责。他对学生好,一个大咖医生,再累都会听一个菜鸟学生说论文课题,会用一个通宵了解学生研究的新领域,会手把手教学生实验的步骤技巧,“小张是刚来的,师兄师姐都要带带她呀。”这句话,他总是挂在嘴边,学生们感到温暖。

他的门诊,有美国人式的老派,门诊耐心、科学的谈话,常站在患者及家属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他们对质子重离子治疗结果的期望,但坚持科学,循征的适应症,对不适合质子重离子治疗的患者,他不只是简单的说不,而是从“病“的剖析,客观分柝,告知更适合于患者的治疗策略,并为患者推荐合适的医院与大夫,使他们怀着希望来,带着希望离开。

他也焦虑,却不形于色, “怎么会不焦虑呢?“ 他说,”太多的事情等着做,行政,科研,临床,质子重离子设备等在临床治疗领域有太多的谜团亟待解开,我们在探索与创业阶段阶段,“‘十年磨一剑’的历程,是我们未来应该努力的动力,只有将质子重离子治疗的面纱一层层揭开,我想,人们对它的神秘感应该会慢慢消除,才能实现它的精准治疗,成为某些局部肿瘤的大杀器。”

1999年,他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部肿瘤中心完成博士后,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中心及Fox Chase 肿瘤中心工作。整整六年,对肿瘤治疗与研究的认识有了颠覆性的变化,那六年他也更明白了人文医学的真实内涵。令他至今回味的是,在临床科研繁忙之余,能加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Rock Band, 作为乐队吉他手,和一群热爱科学事业又热爱生命的肿瘤大痂们一起,合奏着生命科学的弦乐,有时在全美肿瘤研究年会上(AACR)奉送自已的和声,让他至今留恋。

“年轻人真的应该走出去看看,我就担心现在的人们,年纪越大,世界越小。不是他们眼界窄了,是因为这片天地的外沿从来不曾拓宽过,而外头的世界,早已是一日千里。”

“很久没有拨弄吉他了,偶尔女儿弹钢琴,我弹和弦伴奏。”他说,仍然喜欢音乐,喜欢意大利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的歌声,“完全听不懂的意大利语言也能从歌声让情感灌入心底,因为这是上帝亲吻过的声音。压力最大的时候,就听他的心醉神迷,声音极富表现力,是一种云透阳光的享受。”

是的,云透阳光,隽永宁静。有多少人渴望一缕阳光能够照穿胸中积郁,病人渴望如此,你我,何尝不是?

1

离上帝最近的职业

“医生家的孩子,大多是蛮委屈的。父母忙着救治别人,常常顾不上自己的小孩。”傅深说这句话的时候,有点意味深长。在他的童年印象中,常常一觉醒来,父母都不在身边,大多数时间都是姐姐陪着自己吃饭、写作业,“现在想来,那些从小的所谓磨难,锻炼了独立处事的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当然,也有欠缺的一面,成长过程被忽视,失去不少开阔眼界的机会,比不上那些对孩子早早有规划的家庭。”

傅深,就出生在江西南昌的一个医生家庭。

1960年代,父亲从南昌下放到赣江乡下,农村缺医少药,交通不利,父亲到了农村就成了全科医生。小时候,傅深亲眼见过半夜里父亲为上门求救的产妇紧急接生,有点血腥的场面没有吓到傅深,更多的是好奇。听到婴儿来到世间的第一声啼哭,迎接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他隐隐约约地发现,父亲的工作很了不起。

长大了,面临高考的时候,母亲建议他学医。“当时的人都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想着能生存,也谈不上喜欢什么,就接受了母亲的建议。不过,自从披上了白大褂,就再也没有后悔过。”傅深说。

傅深顺利考入了南昌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大学五年,他才对医学产生了真正的兴趣。“不接触医学的人,可能永远不会喜欢上它。但当你面对生死抉择,开始承担责任时,会真正爱上这个行业。没有一个职业能像医生一样带来人生的成就感,出生和死亡都离不开医生的陪伴,这是距离上帝最近的职业。”

让他难忘是,不仅是课堂里学到的专业知识,还有如何做一个好医生。在做见习生时,他亲眼目睹上级医生对待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这影响了他以后的从医风格。

记忆中有一个肿瘤病人,术前特别紧张。而负责这台手术带教老师,一边是病人万分恐惧地面对手术,一边是学生紧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老师居然面带微笑,在麻醉准备期间还轻松地哼了几句曲子。傅深不解,老师告诉他,做医生,或多或少都要有一颗大心脏。“病人恐惧,你不可以恐惧,不可以受到影响,还要设法让病人情绪缓解,但前提是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把握。”

2

从放疗科医生到科学型临床学者

毕业后,傅深被分配到江西省肿瘤医院。

那个年代,日本一部电视剧《血疑》红遍大江南北,山口百惠、三浦友和扮演的角色深深感染了傅深。“原来医学有这么多秘密等待着人们去揭开,真的要感谢这部电视剧,使我对放疗产生了兴趣。”

“其实,那时候放疗的文献很少。我的导师是江建开,教授,他是中国第一代放疗科研究生。他们把放射治疗的理念完整地带给了我们,之前以为射线只是一把无形之刃,对准了病灶就可以了。事实上,放疗科涉及到放射生物学科、放射物理学科、放射剂量学科,化疗,肿瘤外科,等,绝不简单。”傅深说,到了放射治疗科,必须要恶补知识,但越了解,越发现所知甚少。他开始明白,自己首先要成为肿瘤医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放射治疗学科。

1988年,傅深考入上海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研究生专业,师从刘泰福、何少琴、蒋国梁、许福熙等教授,93年博士毕业后留在了上海肿瘤医院。1996年,傅深参加医学打擂,越过了激烈竞争,突出重围,争取到来之不易的出国机会,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部肿瘤中心攻读博士后。“出国最大的意义是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能力。”

傅深的导师是Steven P. Gore教授,Gore 教授即是美国著名的肿瘤临床大夫,又是拥有自已研究团队的肿瘤科学家,在追随导师看病人,讨论临床问题,回到实验室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傅深深有感触。“国情不同。在中国,病患多得让医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而国外,一个下午可能只预约几个病人,大多数时间,医生都在讨论、研究、跟踪病人情况。很多医生都有自己的实验室,临床上遇到的问题转化到医学科研团队,可以立马着手研究。科学型临床肿瘤医生,对临床的价值太大了。特别是在现代医学中,肿瘤精准医学离不开临床和研究的结合。”

在美国生活七年余,让傅深明白了肿瘤临床大夫不仅要看病,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看!

那段时光珍贵!

3

质子重离子带来的希望

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于2015年5月8日正式投入运营。

质子和重离子技术是放疗中的一种,质子和重离子同属于粒子线,与传统的光子线不同,粒子线可以形成能量布拉格峰,整个治疗过程好比是针对肿瘤的“立体定向爆破”,对肿瘤病灶进行强有力的照射,同时又避开照射正常组织,实现疗效最大化。

2007年,上海市质子重离子项目论证开始,傅深作为论证专家组组长,经过近三年的论证历程,使他不仅作为肿瘤放疗医生对这一放疗前沿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为这项新技术可能给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感到振奋,也促使他决心为质子重离子技术的临床应用作为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

自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于2015年5月8日正式投入运营,在收治的患者近1000例肿瘤患者,肿瘤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情况轻微。大多数病人使用的是重离子或者重离子加质子的治疗。医院结合国内恶性肿瘤发病率情况,明确并强调进一步做精、做细、做强五个重点病种——颅内颅底肿瘤、鼻咽癌、早期肺癌、肝癌、前列腺癌。

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傅深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分别在2016及2017年在国际最顶级的“粒子治疗大会(PTCOG,4次)”和 “全球癌症学术大会(GAP,2次)“ 大会发言,发表了多篇国际论文,同时申请2项科学发明专利,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发出“上海的声音”。

但从他自己近三年的实际经验来看,重离子治疗是未来肿瘤放疗发展的方向。“但仍有许多领域需要探索,完善。有些病人把质子重离子当成救命稻草,但它有一定的治疗规范,并不适合包括晚期肿瘤患者、血液系统肿瘤、同一部位肿瘤已接受过2次及以上放射治疗的患者、已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空腔脏器肿瘤患者、无法较长时间保持俯卧或仰卧等体位的患者等。“如何科学的选择质子重离子技术治疗的适宜人群,不是依靠一个人,而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目标。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做的事是为了未来,希望能为未来的某个阶段铺垫一小块基石。”傅深说着,目光温和地扫向身边他的学生们。

悦惠将推出更多上海名医介绍

敬请关注!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