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教授戴亦一:楼市拐点前的特殊时期,投资看这四个关键点!

厦大教授戴亦一:楼市拐点前的特殊时期,投资看这四个关键点!

“如果再不对风险进行提前预防,普通人很可能就像当年‘永不沉没’泰坦尼克号三等舱的很多乘客,还没看到冰山,就已葬身大海”

今天(11月4日)下午,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大学评估成立25周年“发现价值 成就梦想”高峰论坛上,厦大管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金圆研究院理事长戴亦一,发表了主题为“楼市拐点与财富风险”的演讲。

戴亦一以李嘉诚等企业家作典型案例,解读了一系列企业资产转移案例的内在原因。分析了近一段时间政府一系列房地产政策初衷,揭示了当前楼市风险的真正根源,以及防范风险的手段。

1

李嘉诚、王健林与柳传志:

三类抵御楼市风险企业家的做法

演讲开始后,戴亦一列举了近期一些一流企业的动向:李嘉诚最近又“搞了个大新闻”,他以破纪录的402亿港元,出售香港中环中心75%权益。而政治敏感度极高的柳传志,在把地产业务出售给融创后,近期斥资近15亿欧元,拿下卢森堡国际银行。

有类似操作的大公司还有很多,安邦、万达、复星、海航均在此列,只是操作时点,方式各有不同。

一流企业的这一系列操作,在戴亦一眼中其实是在做资产的战略性调整,显现出他们资产外置、债务内置的规避风险倾向。这几年做的最好的,无疑是李嘉诚,人们在喊“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时候,李嘉诚早就跑了。做的慢半拍的,比如王健林,“钱出去了,人没出去”,所以现在日子很不好过。比较特殊的是柳传志,在国家外汇管制如此严厉的情况下,还能资产外置,真是“超人”。

柳传志

实际上,“跑最快”的李嘉诚最好体现了他“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永远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理念。他很清晰的知道,楼市风险是企业最大的系统性风险。之所以“跑得快”,有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经历过香港的两次“楼灾”,并成功逃脱。而没经历过“楼灾”的人,特别是国内普通民众,可能对这种灾难还缺乏预见性。

2

中国房地产没有政策性风险

楼市崩盘必造经济危机

最近很多国内普通民众感受到楼市风险,更多来自政策层面。一些人在担心房产税将很快推行,还有一些人则担心租购并举,大力发展租赁住宅,会对房价产生较大影响。

戴亦一说:

其实国家现在已经出台的任何楼市政策,其出发点都是不希望房价过快上涨。而不是想让房价出现下跌。因为如果国家要防止经济危机的出现,就不能让楼市崩盘。

为了不让楼市崩盘,国家还要着力于三、四线城市楼市去库存。而要让三、四线楼市真正去库存,降房价肯定不可能,毕竟不值钱的房子更没人买,只有让这部分城市房价适当涨一些,才有利于库存的去化。这样做既救了那些地方财政,也救了地方银行。

戴亦一觉得,让房地产健康发展,房价想新西兰那样,一年稳定增长10%多,是国家最希望看到的调控结果,“中国房地产就像大股票一直分红”,不仅让买房民众直接获利,而且让城市能够更好建设。所以现在我们到欧洲发达国家一些城市旅游,他们的城建水平,甚至已被厦门超越。

3

中国房价“永涨不跌”?

那是房价下跌动因还没发挥作用

既然政策无法对楼市构成威胁,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楼市其实可以高枕无忧,企业家们多虑了?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戴亦一先回顾了中国楼市的发展历史,事实上国内一些城市在二十多年也出现过楼市崩盘,“厦门在1993年也崩过,那时比如天鹭大厦,房价都跌到脚脖子了,只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人没印象,那时还没进入楼市。”不过在国内楼市这几十年的发展史里,一些城市房价短期崩盘总是被长期上涨所取代,崩盘终归是个例。

戴亦一还顺带回顾了下近年来各路唱空专家的预测史,结果是唱空专家全部被打脸,不论陶冬、谢国忠,还是“末日博士”鲁比尼,他们放言的中国房价大跌,最终都成空谈。

戴亦一认为,这些人之所以没能预测准确,主要是没抓准中国房地产,有别于其它国家的特质。即中国超高居民储蓄率,以及特殊历史阶段:城市化进程的补课,让房地产发展还能有源源不竭的动力。使中国不会复制一些发达国家楼市,曾经的崩盘轨迹。

然而,现在居民部门的债务,已经越来越“西方化”,居民储蓄率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加上人口红利的减少,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楼市投资机遇期可能只有3到5年时间,拐点并不遥远。

4

楼市拐点来临之前

谨记投资4条基本原则

如果说现在是楼市拐点来临前的特殊时期,那么戴亦一认为就应该坚持几条投资的基本原则。那即是:

    资产的安全性重于收益性;

    资产配置的美元化与负债的人民币化;

    轻资产经营模式:比如田明的朗诗、宋卫平的蓝城、王健林的万达;

    警惕明斯基时刻的到来——密切关注风险系统性爆发的临界指标。

风险信号指标的具体构成,实际上戴亦一在之前其它场次演讲中就有提及(本网曾做过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戴亦一此次还对“避险”而需要配置的硬通货,进行了总结。即:

1.美元、欧元等外币

2.海外资产(海外房地产、股票、比特币及保险)

3.优质房地产(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

4.茅台

5.黄金

6.古董、艺术品

结语

显然,已预判到风险的“李嘉诚们”,早就搭上了其中多艘避险“救生艇”。而这些“救生艇”,随着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已越来越少。境外货币(资产)、优质国内房产、茅台、古董和艺术品现在要想配置现在都不容易,相对容易点配置的,可能只有黄金。而如果再不对风险进行提前预防,普通人很可能就像当年“永不沉没”泰坦尼克号三等舱的很多乘客,还没看到冰山,就已葬身大海。

你觉得有必要预防楼市风险吗?你还会进行房产投资吗?欢迎留言讨论

┃执行主编:理文

┃文章作者:吴佳铖

┃转载授权回复本微关键词:转载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面对危险要懂得防范于未然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