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接地气的研究——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崔铁军团队

做接地气的研究——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崔铁军团队

  新华网北京4月27日电 隐身衣、龙伯透镜、电磁黑洞,看似科幻小说中的事物,如今在中国科学家的手中正一步步迈向现实。而这背后,是一支专注前沿、潜心研究的精英团队——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崔铁军团队。崔铁军对自己团队的定位是“顶天立地”,所谓“顶天”,是要求团队的研究应不断创新,走在时代最前沿,与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接轨;所谓“立地”,则要求团队的研究成果能够产生实际的应用意义,做就做接地气的研究。“顶天立地”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信仰。崔铁军在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同样将这份追求贯穿始终。

师德高尚、师风和谐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团队长期形成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的氛围,十分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与践行,对待前辈同行,谦逊有礼,虚心求教;对待青年学生,提携扶助,关爱有加。团队一贯主张学生培养应当博爱与责任兼行,育才与树人并重,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困难、答疑解惑。例如,为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迈出科研第一步,团队教授坚持为每届本科生进行授课和学科讲座,通过邮件认真回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课题组资源对本科生开放,鼓励大三学生提前进实验室,并为其提供专门科研指导;节假日,团队教师组织留校学生聚餐、活动,关心学生生活。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书育人、爱岗敬业

在教书育人方面,团队教授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并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队学术带头人崔铁军教授,2001年结束访学后毅然放弃美国绿卡,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回国任教,全身心扑在科研和教学上,每天工作到凌晨,是同事心目中的“拼命三郎”。2009年8月,崔教授因病住院三个月,然而他一天也没闲下来,除了手术和身体检查,经常边打点滴边修改论文或构思课题,打电话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凭着这股跟时间赛跑的斗志,就在住院期间,他和助手程强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制造出可工作在微波频率下的人造电磁“黑洞”,在世界科学界掀起波澜,相关研究成果荣获自然科学二等奖。崔教授始终强调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要求团队教师个人研究领域和承担教学活动相匹配,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相长并进、传承创新。

崔教授给本科生讲授“特异电磁材料研究新进展”课程,每一节课他都认认真真准备,平日低调内敛的他在课堂上时时神采飞扬。

在学生心中,崔教授也是公认“最儒雅”的教授,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学生所有的论文,大到理论框架,小到标点符号,他都会一一校正,一丝不苟。学生晚上发邮件提问,总在深更半夜就能收到他的答复。崔老师严谨细致、百折不挠的工作态度和气度不凡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和团队成员。他先后获得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中国侨联“双百侨界贡献奖”、江苏省第三期“333工程”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参加研究生答辩,崔教授从来都认真严肃、一丝不苟。

心系国防、服务社会

在社会服务方面,结合团队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的特殊背景,积极促进相关成果的转化应用,大力加强军民融合式综合创新平台建设。2001年崔铁军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身份回国落户东大,快速组织团队骨干力量,在计算电磁学、雷达目标散射特性、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等领域大展拳脚,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频电磁散射国家代码软件和精确全波电磁仿真软件,可对超电大尺寸“平台级”目标(如飞行器、大型车辆、航母等)和数十公里“战场级”地海环境进行快速电磁建模,并已成功应用于中国航天、航空、船舶、电子等部门的预研、重大专项及型号研制。

团结协作、充满活力

在团队建设方面,崔铁军团队十分重视拔尖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良好的老中青协作机制促进团队各层次教师的快速发展,先后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

团队也十分重视国内外交流合作,崔铁军教授是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刊物的审稿专家,曾为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的副编辑、《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客座编辑及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编委,曾获国际无线电联盟青年科学家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