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投入要有连续性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

科技创新投入要有连续性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

文|《农经》记者 王颖梅

强大的农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构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014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新疆银丰现代农机装备公司视察时,听取汇报中得知只有中专学历的陈学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立即说:“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要在‘战场’ 上见分晓。”

陈学庚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培养出来的院士。51年来,他扎根边疆基层一线连续从事农业机械研究推广工作。由他和兵团众多科技工作者研发的棉花铺膜播种机系列产品,填补了我国地膜植棉机械化应用领域空白;他研制的一次作业完成8道工序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将铺膜播种技术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促成新疆棉花生产两次飞跃提供了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为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51年的农业机械研究推广工作中,陈学庚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其中:1995年作为第2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8年、2016年作为第1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92年作为第3完成人获“国家星火二等奖”1项;作为第1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家专利80余项,专利实施后形成的新产品中有9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农业机械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对于农业科技创新,陈学庚院士认为是一个需要连续投入的漫长过程,要做好中长远规划。

科技创新支撑了现代农业发展

《农经》: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给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陈学庚: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强调,国家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总书记高度关注科技创新我是深有体会的:2014年4月29日,总书记视察新疆兵团五家渠市银丰农机公司,来到膜下滴灌精密播种机前,在听取汇报中得知该机用于膜下滴灌精密播种,一次作业完成种床整理、开膜沟、铺滴管、铺膜、膜上打孔精量穴播、种孔覆土等8道作业程序,整体水平国际先进,在新疆及国内部分省份全面推广。总书记问这种机具国外有没有,我当即回答:报告总书记,这种机具国外没有,是我们自主创新研发的。总书记非常高兴,继续提出问题,和我们足足讨论了5分多钟。从这个细节问题上真实反映出总书记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创新的高度关注。

《农经》:您如何看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陈学庚:科技创新支撑了现代农业发展。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就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上世纪80年代前,新疆棉花生产的总体水平很低,1982年新疆棉花面积仅占到全国的4.9%,总产量占全国的4%,平均单产低于全国水平18%。当时兵团皮棉平均亩单产38.6公斤,自治区是34.1公斤。1979年,兵团石河子垦区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7.5亩实验地上种植棉花进行试验,对比结果比对照增产35%,轰动了垦区的干部和职工,受到了王震将军的表彰。但是人工作业效率低,难以大面积推广。

新疆棉花生产发展到目前水平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笫一阶段是引进地膜覆盖种植棉花,并在较短时间内全面实现地膜植棉机械化。笫二阶段是实施滴灌节水、精量播种、宽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棉花机械采收。建立了棉花生产全层机械化体系。

2015年,新疆兵团900余万亩棉花皮棉平均亩单产达到了155.7公斤;2014年新疆以占全国42.3%面积,生产了占全国59.5%的棉花总产量。新疆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2017年,新疆棉区生产的棉花在全国所占比重超过65%。

2013—2015年3年中,新疆自治区棉花全程机械化种植和管理模式面积达到了3829万亩,棉花机械采收面积达到2754万亩,全程机械化体系初步建成。在新疆自治区全面推广的同时,在山东、河北等传统棉区进行较大面积示范推广。

《农经》:在您看来,应如何构筑强大的农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陈学庚:强大的农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构筑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体来说,人才是第一要素,基础条件建设要逐步跟进,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目前我国农业板块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应加大农业科技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理论,又要善实战,动手能力强。要做好中长远规划,科技创新投入要具有连续性。

科技创新要注重实践

《农经》:结合您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您认为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有哪些?

陈学庚: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句话是毛泽东主席1957年讲的。2004年11月1日,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1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快速发展。一是我国农机工业一跃成为世界农机大国,2016年农机工业产值4516.39亿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主要农机产品已能满足国内市场90%以上需求;二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三是各类新型主体不断涌现,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全社会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不断提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我们要清醒看到,我国的农业机械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强,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可靠性差。农业装备产业发展存在核心技术缺乏、产品结构不合理、制造技术水平低、农机农艺融合与全程机械化配套性差等问题,要满足我国地域多样性、作物多元化、农艺复杂性对农机装备的需求,必须加强科技创新。

《农经》: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适合大型机械的平原地区不多,在您看来,在当前及未来的现代农业发展中,在农机的科技创新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陈学庚:随着时间推移,大力发展南方丘陵山区农机化及特种产品加工机械化将成为行业内外的共识。例如茶叶产业产值已达到万亿元,但种植和加工机械化程度非常低,是攻坚克难的主要目标。随着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为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发展丘陵山区机械化成为现实选择。而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农经》:结合您的科研生涯,您认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如何保持创新活力?

陈学庚:对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一是要紧密结合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融入其中,不断找出薄弱环节和发展瓶颈;二是勇于拼搏,把握住攻克瓶颈和薄弱环节的机会;三是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知识。

《农经》:您怎么看农业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和地位?

陈学庚:企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是创新的主体,三者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别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示范推广应用。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离不开农业企业,农业企业也离不开高校、农业科研院所,三者紧密交融,密切合作,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

陈学庚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旱田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与装备,突破了地膜植棉机械化技术关键,攻克了滴灌技术大规模应用农机装备难题,研发了多项棉花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