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声”表现《长调》 《剃头匠》导演拍失落电影

     长调,是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蒙古族民歌;《长调》,是凭《剃头匠》获得印度电影节金奖的哈斯朝鲁导演的新作——前者似乎挺让人自豪,但哈斯朝鲁却把它作为“挽歌”来表现,在呼和浩特市片场,他满脸忧虑地说,被联合国重点保护,就意味着它像大熊猫一样,濒临灭绝,“被很多种文明排斥,很多牧区唱不了啦,我很伤感。”

  毕竟,“挽歌”到“安魂曲”,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文化的流失,外在上同样体现了:从北京前往内蒙古探班的几百公里的路,很难看到成片的草原。不过,导演的伤感,在当晚变成了探班记者们的福音——酒席间,影片主演、蒙古著名音乐人查干等一干主创,表演起了各种唱腔。宴后,有点醉意的哈斯朝鲁再次长叹:“影片意图不在音配画地展示蒙古长调,而是用电影阐释它背后的深层文化。有更多深远的文化危机,爱莫能助,我很惆怅。”他介绍说,06年自己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和编剧冉平完成剧本,今年春节开拍后,已完成蒙古西部大草原多个地方的拍摄,接下来剧组将到北京拍摄,预计6月份关机。

 

一段没有答案的生命旅程

 

      作为基调,“悲伤”一词在影片里的表现方式是情感危机、生死爱情、和动物以及自然的对话等等:长调歌唱家其其格(扮演者正是蒙古著名艺术家阿拉坦其其格)来到北京发展,她原来当兽医的丈夫巴图只能去一个骑马俱乐部工作,某天俱乐部买进一匹罕见的蒙古马,巴图执意想买下来,又因为要回乡救治母驼和其其格有了时间冲突,两人争执不下,巴图出门遭遇车祸。丧夫之痛,让其其格在演出时突然失声,她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买下那匹蒙古马后,她独自驾车回到草原上……

  这个故事结构,比较传统,哈斯朝鲁说,自己用了很多新方式来表现:“蒙古文化里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人只是一个符号,或者说所有的东西都是符号,长调是人和苍天对话的一个符号。”为此他没有进行说教,只是从侧面讲述其其格的心理变化,“她最终都没有找到答案,也没有找回声音,如果真要说找到什么,那应该是和谐。”

 

  一次交响乐和长调的交汇

 

  探班当天,拍摄的正是其其格在演唱会上突然失声的戏。阿拉坦其其格演唱的《金色圣山》,据说是她们家族的保留曲,但让人惊讶的是,拍摄地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厅的舞台上,居然坐着几十个拿着大小提琴、长管等现代乐器的乐手,还有一个豪放派的指挥家。哈斯朝鲁颇为得意地告诉笔者,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交响乐和长调融合在一起。当阿拉坦其其格厚重、苍凉的歌声响起时,乐手们奏出多声部的交响乐曲调,无论是场面还是听觉效果,都颇为震撼。

  这种文化交错的戏,交待的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哈斯朝鲁说:“除了长调衰落背后的传统危机,我们还想对当代人的情感演化进行再思考。”因此在叙事上,《长调》采用了块状突进,而非线形渐进的方式,让各种情感从最初的暗流,到最后加入到长调的“主题曲”中,多层次而饱满地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