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五年彼得·威尔拍新作 瞄准古拉格集中营

《怒海争锋》已是威尔五年前的电影


  自从2003年推出《怒海争锋:极地远征》罗素·克劳保罗·贝坦尼主演)之后,澳大利亚著名导演彼得·威尔就没有拍过一部电影。这位曾以《死亡诗社》《楚门的世界》等作品四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的影人,花五年时间写出了《回来的路》剧本。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前苏联古拉格集中营(Siberian gulag)里发生的故事。

  彼得·威尔在撰写剧本时参阅了大量的资料,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基本依循了斯拉沃米尔·拉维茨的原著《漫漫长路:追寻自由的真实故事》(The Long Walk: 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讲述了1939年,一个从古拉格集中营里逃出来的士兵,从喜马拉雅山脉逃往印度的艰难过程。 

 

  古拉格集中营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前苏联在索洛维茨基群岛上建立了第一个集中营,用来关押政治犯和宗教界人士,到40年代初期已有80所集中营——二战爆发前,犯人数量达到193万,古拉格也成为了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雇主”。50年代中期,很多政治犯得到了平反,集中营的数量也因此锐减;1992年,位于波姆的最后一座古拉格营被关闭,黑牢制度宣告结束。

  本片导演彼得·威尔,是好莱坞成就最高的外籍导演之一,早在1986年就以《目击者》杀入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竞争,之后拍出了《死亡诗社》、《楚门的世界》、《绿卡》、《怒海争锋》等多部评价颇高的电影。不过令人郁闷的是,威尔虽然四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一次入围最佳编剧,四次入围金球奖和导演工会奖,却一次也没有得奖,他有可能是获得美国主流奖项提名最多却颗粒无收的外籍导演。63岁的威尔从没有想过退休,即使沉寂了整整五年,也依然打算再战影坛。彼得·威尔表示,尽管《回来的路》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但影片并没有拘泥于对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挖掘,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一个人追寻思想自由的过程上,因此这是融合残酷与诗意的个人化电影。目前,《回来的路》的制片人团队已经建立,正在遴选男主角扮演者。

  《回来的路》是威尔2009年的杠鼎之作,明年三月,该片将在保加利亚正式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