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赵海城:中国电影需要合拍才能走向世界

  采访嘉宾: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制片分公司总经理 赵海城

 

  合拍片着实火了!

 

  据统计,2007年3部超2亿元票房的影片中,合拍片占了2部。这个数字在2008年更为突出,10部票房过亿影片中,有8部是合拍片,合计票房16亿多元,约占全年总票房的40%。2009年共有67部合拍片立项,从票房上看,排名进入前十位的,除了《三枪拍案惊奇》《疯狂的赛车》之外,其他八部都是合拍片。

 

  有人甚至说“合拍才是硬道理”。

 

  为什么大家都来做合拍片?为什么今天的合拍不仅仅局限于境内外的合拍,还包括多家合拍?合拍片目前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呢?我们又该怎样解决它?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赵海城,他站在电影产业发展的高度做了详细地阐释。

 

  要有大合拍的概念
 

  合拍片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成绩?赵海城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奥秘,“合拍最关键的是可以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因为是多种资本融合,才有可能使更多好的因素组合在一起。”

 

  作为一线电影人,主管中影集团制片生产的赵海城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他进一步解释,电影从制片的角度来讲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谁也不能保证一部片子投资就必然能挣钱。所以“做合拍,从一定程度上讲有一个风险分解的考虑”。另外,要保证影片质量,就要有一定的成本做支撑,而成本的回报要求,仅靠单一的区域市场是不能达到最好效果的,因此合拍成了最好的方式。

 

  在赵海城看来合拍是一个大的概念,“不能单纯地去讲合拍片这个概念,而要从电影产业的投资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他向记者介绍,现在中影集团投资电影,几乎很少有影片是单一自己投资,而是和其他资金一起组合去做的。“之所以能有这些合作,前提是优势互补。”多种资本融合,最大的好处就是将更多好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各种资金所带有的优势对一部电影从生产、宣传,到发行都是有帮助的”。在这种前提下,才有了现在合拍片现有的票房成绩。

 

  合拍体现了我们电影市场的强大
 

  今年年初,一部《阿凡达》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一时间各种资本纷纷涌入中国寻求电影合作。用赵海城的话说,合拍从某种意义上显示了我们电影市场的潜力和影响。“资本的本质是哪儿挣钱去哪儿。那么全世界都关注中国市场,纷纷为这个市场制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影片,这正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

 

  因为中国电影市场好,票房飞速增长,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全世界的电影人都想到中国来分得一杯羹。要想到中国来赚更多的钱,就必须走合拍的途径。但如此良好的市场环境并不能带来合拍片的绝对成功。
 

  据赵海城透露,合拍片一年有那么多部,有很多是挣钱的,但还有大量口碑不好的,或者是赔钱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理性对待,站在电影产业的高度来分析其中的成因。

 

  要对当下的市场做商业化的分析

 

  并不是有钱就一定能赚钱,对于电影项目来说尤其如此。赵海城告诉记者,要想赢得市场的青睐,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对这个市场做市场化的商业分析。这是决定成败与否的最关键环节。

 

  “你得知道目标市场的观众想看什么,需要什么。从选材上,演员的配置上,类型上都要考虑到这块市场的需求。”做合拍片尤其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目前合拍片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赵海城透露,归根到底是要满足两个要求:第一,符合当地政府的要求。第二,要符合当地市场的商业需求。

  符合当地政府的要求,我们才能通过审查,才能正常播出;符合当地市场的需求,才能真正被市场所接受,获得应有的价值。
 

  赵海城告诉记者,最难的就是一部影片放之四海而皆准。“要兼顾到不同市场的欣赏口味,经受住多种市场考量,需要非常一般而非独特的东西。”

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时光网认同其观点和立场,以及认同文中所述皆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