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80年发展回顾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3D电影如今已经不再陌生。随着《阿凡达》《飞屋环游记》等一部部优秀的国外3D大片的引入,当我们在为那些超震撼的立体画面惊叫的同时也许不曾想到,3D电影从最初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路程。在这80多年里,无数的电影人以及电影技术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3D电影80多年的发展,即经历过辉煌也有过坎坷,当我们享受着视觉大餐时,回头看看3D电影的成长史或许别有一番感受,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开始一段奇妙的3D电影发展历程的旅行,看看那些或许你非常陌生的3D电影。

     开天辟地 20世纪初  代表作 《火车大劫案》



                            《火车大劫案》的导演埃德温·波特

      事实上,最早的3D技术诞生于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眼镜的原理。 不过,直到1900年摄影大师弗雷德里克·尤金·艾维斯发明了立体摄像机之后3D电影才正式进入了实用阶段。


     一般电影史上都把分镜头拍摄的创始归功于美国的埃德温·鲍特,有人认为他在1903年放映的《火车大劫案》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的开端,因为他把不同背景,包括站台、司机室、电报室、火车厢、山谷等内景外景里发生的事连接起来叙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包括了几条动作线。
  
      1915年6月10日,《火车大劫案》的导演埃德温·鲍特(Edwin S. Porter)和威廉·瓦德尔(William E. Waddell)在纽约阿斯特戏院试验他们的红绿立体电影,为现场唯一的一位观众放映了包括田园风光在内的多段测试片段,不过这件事很快就没有了下文。

      美国电影之父D·W·格里菲斯的历史贡献在于改变了影片的构成单位。以前是场景,一般的影片一部就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视点是固定不变的。格里菲斯把镜头作为影片的构成单位,由若干镜头构成一个场景,由若干场景构成一部电影。1915年和1916年拍出了里程碑式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格里菲斯凭借艺术家的直感运用了蒙太奇手段,而没有把他条理化,进而总结上升为理论。

上一页123...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