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跃进”该缓缓 暑期档赚钱国片仅四部

枪王之王

暑期档过半,30多部影片先后上映,但赔钱的多,赚钱的少。其中26部国产片80%左右亏损,仅有4部盈利,一部破亿

 

  随着上周四《唐山大地震》强势公映,同期上映的影片被纷纷挤下院线,今年暑期档前半程也宣告结束。在前半程暑期档,共有30多部影片先后上映,但结果影片多赢家少,其中26部国产片约有80%亏损,仅有四部国产片算是赚了钱。从一场盛宴转眼变成一堆泡沫,电影生产“大跃进”的热潮,该到降温的时候了。

 

  ●20余部国产片仅一部破亿

 

  在 7月21日首都电影院的排片表中,国产片《出水芙蓉》仅有下午一场,84座的小厅内只有10余位观众。第二天《唐山大地震》上映后,这部影片随即从影院中消失了。《出水芙蓉》自7月6日上映后,首周票房只有400余万元,与导演刘镇伟去年暑期档票房过亿的《越光宝盒》相比,只能用惨淡来形容。而在今年暑期档前半阶段,类似《出水芙蓉》的例子,比比皆是。
 

  暑期档与贺岁档是国内最早成熟的档期,通常也是票房最高的两个档期。据数据统计,今年6 月初到8月底,先后将有近60部新片集中上映。从6月初到7月中旬,刚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有30余部影片涌入影院,国内影市票房收入达到7.5亿元,较之去年的6.5亿元,增长了一个亿。但影片数量的急剧增长,导致票房分流,每部影片的票房并不高。在6月公映的27部电影中,有25部亏损。直到7月中旬,才出现了首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片《枪王之王》

 

  首都电影院副总经理于超透露,6月上映的影片,大部分出现亏损。即便所谓的大片,如成龙主演的《功夫梦》,巩俐、周润发主演的《谍海风云》,原来预期票房都要过亿,但最终票房只有五六千万元。6月份真正的票房黑马只有两部,一部是王宝强主演的《人在囧途》,还有一部是惊悚片《异度公寓》,这两部影片因题材独特而取胜。进入7月,低成本喜剧《嘻游记》票房突破2000万元大关。这样算来,在《唐山大地震》上映之前,总计只有四部国产片盈利。

 

  ●热钱投入使电影量高质低

 

  在院线经理们看来,前半程暑期档影片数量拥挤,却没有亮点。中低成本影片很多,宣传工作却又跟不上。

 

  华星国际影城经理刘晖解释:“类型片还是太少,主要是武打片和喜剧片,比如《功夫梦》,虽然有成龙这个大明星,但对成人观众来说,它就只是少儿片。”而赚钱的影片恰恰在题材上很有特点,比如春运题材的《人在囧途》

 

  在影片密集上映的情况下,意味着一个星期平均至少有五部新片上映,注定这些影片要在极有限的空间里抢占银幕。星美影院总经理袁鑫称,国产片产量过度增长,让影院消受不起,加之每部影片投入都不少,可每部影片都放不够,结果自然是影片票房的数字掉得特别厉害,大部分都赔钱。

 

  至于供片量暴涨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是投入电影生产的热钱过多,导致市场失衡。文化行业研究专家章赓分析,电影市场近五、六年飞速发展,给投资者带来了信心,但也有一个误导,让很多人以为只要投电影就能赚钱。据了解,因房地产受到“抑制”,不少“老板”改投电影,一定程度也刺激了电影的“大跃进”。“这时候就危险了,一部分不理智的投资进来,造成电影市场拥挤,消化不良。”这种症状在暑期档已得到体现。

 

  ●投资电影制作不如投影院

 

  “对于电影市场来说,赔点儿钱不是大事,可怕的是多数人都赔钱。这就像蔓延的疾病,会让多数人失去信心,导致今后的电影投资缺血。”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认为,是该给过热的电影市场降温的时候了。他建议影业公司尽快收缩投资规模,“原本打算投资十部电影的就改成五部,原本打算投资五部的就改成两部,除非能确保故事内容极具特色,比如《唐山大地震》。”

 

  减少数量,提升影片品质,回归理性投资,这才是符合市场供需规则。章赓认为,投资多元化对电影产业的发展是好事,可以增加资金来源渠道。但是,在利益的诱惑下,难免会出现制片方把精力放在如何吸引投资,赚取更多利润,而把电影品质的提升、文化导向作用放在次要位置,这对电影产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同时,暑期档前半程呈现出来的影片数量过多的状况,也显示国内电影银幕数相对不足。在银幕仍不充足的情况下,业内人士提醒凭借资本进入电影行业的投资人,不要在对电影市场行情了解不够的情况下参与影片制作。与其如此,不如将更多资本转向院线终端建设,中国现有银幕数不到美国十分之一,市场空间潜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