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顶呱呱》票房1.3亿 喜羊羊走红是个例


 

  电影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正在热映。截至2月6日,该片全国票房已达1.3亿元,制片方总票房2亿元的目标可望实现。与此同时,电影版的同名书籍、游戏、甚至卡通烟火,都已同步推出,并且销势火爆。“喜羊羊”这个品牌创造的延伸财富,正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喜羊羊”的财富效应无疑让人振奋,但一个尴尬的事实不能忽视:“喜羊羊”的成功仍属个案。报告显示,去年我国近两亿国产动画电影中,有近1.24亿元票房来源于《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大部分动画电影始终无法取得良好的市场反馈,特别是投资巨大的《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投资5000万元,仅取得票房730万元。中国动画要成为“变形金刚”、“玩具总动员”式的印钞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动画弱在何处?回溯我们摸索的脚步,发现简单照搬好莱坞模式,或者所谓的寓教于乐,都宣告失败:早期投资巨大的动画片《宝莲灯》,沿袭《狮子王》一个故事、一曲经典的架构,结果倒是出了三首好歌,电影却很快被遗忘;去年的《梦回金沙城》,背景宏大,画面也惟美,但片面追求艺术性,而忽略了流行的商业元素,极大地影响了观众的接受力。投资千万元,票房却只有100多万元。


  反观“喜羊羊”的走红,无疑是“一切以市场为中心”的结果。它主攻低龄儿童群体,因此人物矛盾简单,人物造型简单,逻辑更是简单到“狼想吃羊,但永远吃不着羊”,造成轻松的喜剧效果。在达到一定市场基础与口碑之后,还特别注意延伸产品的开发,既壮大了产业链,同时强化了品牌。它的成功显示,新奇的创意,对目标群体的精准定位,才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但“喜羊羊”的成功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性。电影上映期间,很多家长都是陪着孩子,“被迫”看电影。然而,动漫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者,绝非低龄儿童。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主要消费者基本上都是成年人。除了表现形式是动画之外,故事逻辑和价值取向,都倾向于成人视角。这样的动画片,才能将成人和小孩消费者一网打尽。


  我们的动漫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产业模式或产品内容,都还需要向别人进行借鉴。只有解决市场定位、整合营销、技术制作等各种问题,中国动画产业才有可能像《玩具总动员》一样,成为真正的印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