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明:在一个电影的最坏时代,继续拍片


香港导演谭家明

 

  香港导演谭家明日前接受早报记者专访,从电影人角度点评了近来一些颇受瞩目的华语片,谈到近年来华语电影的趋势,言语间流露出对华语电影,尤其是香港本土电影的忧患意识。


  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电影界涌现了一批新锐导演,为当时正处于低潮的香港电影业注射了强心剂,这批人也被称为“香港新浪潮”。谭家明早期的电影《烈火青春》《最后胜利》等都是香港新浪潮极具个人风格和先驱性的作品。2006年,蛰伏17年的谭家明再次复出执导的《父子》夺得次年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个奖项。


谈香港导演“北上” 他们失去了个人特色


  东方早报:首先谈谈去年一年的华语电影,尤其是香港电影这块,有什么让你惊喜的电影吗?


  谭家明:去年是香港电影的低潮期,从今年香港金像奖提名你就可以看得出来,没什么特别之作。去年我作为金马奖的评委,在十几天看了三十几部电影,这三十几部理应算是华语片的代表作了吧,中国台湾和大陆都有一些惊喜,而最弱的就是香港电影,我觉得这是令人担忧的状况。


  东方早报:近年来不少香港导演“北上”拍片,这对香港本土电影的创作力会有什么影响?


  谭家明:香港回归之后,内地和香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前可能只是一些技术上的合作,但是近年来不少香港电影工作者都移居到北京拍“合拍片”。这些“北上”的香港电影人为了考虑大陆市场而失去了个人的特色,但是他们真的明白大陆观众需要看什么?


  东方早报: 是什么吸引香港导演“北上”?


  谭家明:是资本的吸引,市场的吸引,所以我认为他们电影的focus不太对。杜琪峰算是比较晚起步“北上”的香港导演,他在香港本土创作的电影非常有个人魅力,我不知道他“北上”之后还会保留多少个人精神,我还没看过他最新的合拍片子(注:杜琪峰导演,韦家辉等编剧的《单身男女》是本届香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以吴宇森为例,我个人认为《英雄本色》时期是他的创作最高峰,而去了好莱坞之后,虽然创作环境和制作条件变得更专业优厚,但是意识形态的限制反而使一个创作人不能忠于自己的艺术创作。目前华语导演里,我认为已经能比较好融入异地文化的只有李安,他是唯一在好莱坞成功的例子。现在香港导演去内地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


  东方早报:去年似乎也有一些香港导演关注本土,有一些是怀旧题材,有一些是当代的城市题材。


  谭家明:都不太好。有的片子讲怀旧,但怀旧不是用老套的手法讲故事,而且讲的故事还很虚假,我感觉很失望。还有的片子表现城市年轻人的恋爱,但整部片子里只看到导演在耍小聪明,在我看来都是smart-ass(滑头),看不到导演对对象的关心、对事件的立场。一些电影里对女性角色的设置也充满了剥削性。我认为一个导演的情操、气质、修养很重要。你是真的关心你的对象还是只是利用严肃的社会题材来贩卖色情暴力?如果是探讨房价问题,那我觉得有些电影还不如电视剧《蜗居》探讨得深刻。电影不能拿来愚弄观众。


  去年的港片里只有一部我觉得还可以,是郭子健的《打擂台》。虽然粗糙了一点,但是可以看到作者的创作力。

 

下一页

近年最喜欢《颐和园》

谈华语电影未来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