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奔钱途 表面繁荣的国产电影离奖越来越远


《武侠》

 

  5月11日,第64届戛纳电影节即将开幕。与去年一样,今年的主竞赛单元没有一部中国影片入围,两岸三地的电影人再次集体食白果。这就意味着,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动辄擒获国际大奖的纪录已经成了历史,五年前中国电影兵发戛纳不为奖项直奔“钱”途的报道到现在仍然适用。

 

  没有参赛影片,奔“钱”去的电影却不少:陈可辛《武侠》5月13日在戛纳“午夜场”单元举行全球首映式,李冰冰带着《雪花与秘扇》《辛亥革命》亮相戛纳,中澳合拍大片《寻龙夺宝》也将在戛纳卖片。如果硬要找点骄傲的资本,香港影人施南生杜琪峰跻身戛纳9位评委之中,勉强可充数。

 

  中国电影真是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年代——从崇尚艺术到崇尚票房。就在国产电影票房亿元俱乐部的导演名单越拉越长的时候,中国电影却离奖项越来越远,同时离观众的口碑越来越远,烂片卖钱成了不容置疑的事实。

 

  中国电影到底怎么了?

 

  前不久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上,两位主持人调侃香港导演只要学会“成”和“没问题”,就可以与内地电影投资人沟通。当时场内笑作一团,不少内地观众被刺痛,但圈内人被刺痛的又有多少?

 

  最近韩寒在博客上以一篇《爱的代价》,证明了香港电影人的内地遭遇并非空穴来风。被韩寒选为四月最差片的《战国》,事先坊间的各种猜测都被证实,为了捧红女主角拍了一部电影,请大牌明星作陪衬,不讲逻辑,不讲情节,更没有技术可言。韩寒因此感叹:“示爱从来不是罪过,投资电影示爱更让人感动,但必须要遵循科学,否则容易造成女演员没红,出品人反而红了的局面。”他觉得这部影片更适合的名字是《战国之爱的代价》。

 

  电影行业被判定为国内最后一块等待瓜分的蛋糕后,各种资本蜂涌而入,这是好事。但不管怎么样的资本,既然涌入电影行业,首先就得遵从电影的创作规律。问题是时下社会风气不好,有钱就是大爷,《战国》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事例:要捧红女主角,成本要大,配角要光鲜,孙红雷够不够演技派?请他来演对手戏;金喜善够不够漂亮?请她来当绿叶。韩寒嘲讽照顾女主角是核心关注力,除此之外,故事逻辑和电影技术一切尽可抛。

 

  有水准的导演、大牌演员为什么会接这种差片?答案是钱多。韩寒在文中透露,片中每一个大牌演员拿的片酬都高过了他们的市场价。虽然韩寒嘲讽这是精神损失费。但钱的神通可以让电影人忽略行规和水准,甚至忽略自己的名声,真有点出人意料。电影行业的核心人员统统倒在钱的脚下,所以才会有四月最差片的出炉。

 

  香港导演也有对这种邀约说“不”的,彭浩翔就是其中一个。在内地电影导演把植入广告的多少与自己的面子大小扯上干系时,彭浩翔直骂:不要脸。这是一个吊诡的现象,在商业化更厉害的香港电影圈,不乏尊重电影规律和行业的电影人。在从艺术往商业狂奔的内地电影圈,把电影赤裸裸当作赚钱工具的导演却比比皆是。

 

  尽管有很多人嘲讽香港金像奖今年是自娱自乐,但我觉得香港电影起码有一拨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支撑着。不管是投资方还是电影导演,再到演员,大家有共同恪守的行规,歪风邪气占不了上风。假设《战国》这种情况出现在香港,可能在编剧和导演的环节就会碰一鼻子灰。可是在内地电影界,你不干,还有别人干。

 

  当一个行业可以被金钱轻易攻陷,其出品和水准以及人们对这个行业的敬意就荡然无存了。最后很有可能,中国电影变成一个只剩烂片的市场。到时候,观众还会捧场吗?别忘了,毁掉电影的最终还是圈里人,而不是圈外的观众。直奔钱途、沉醉于表面繁荣的中国电影离奖项越远,只能离死亡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