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今映 导演张黎:让主旋律电影接地气


《辛亥革命》海报

 

  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全明星阵容+市场化营销”的模式,使商业与主旋律的搭配产生了超强的“化学反应”。今日,又一部由成龙担任总导演、张黎执导的新式主旋律电影《辛亥革命》将在全国上映。作为影片导演,摄影出身的张黎曾执导过《走向共和》等众多优秀电视剧,却是首次执导电影。该片已经陆续举行媒体场放映,不少记者认为张黎将恢宏而惨烈的战争场面、浪漫凄美的烽火恋情、成龙武打戏等商业元素融合到一起,令这部主旋律影片有了极强的可看性。尽管首导电影收获称赞,但张黎面对采访时却表示自己不能老当导演,还要偶尔回去当当摄影。


谈影片


影片重在体现人和精神


记者:电影比电视剧的篇幅短多了,这次《辛亥革命》重点表现的是什么?


张黎:还是人物。电影在这一点上和电视剧是不一样的,篇幅短,因此只能把重点放在人物身上,用孙中山、黄兴等人物的性格、行为,展现特殊历史时代的风云变幻。在辛亥革命时期,很多人舍生取义,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革命情怀。


记者:你想突出传达的意义是什么?


张黎:作为电影,更多是体现人和人的精神。此外,如今的观众大多生长在和平年代,没经历过战争的苦痛,很多人不知道珍惜。我的作品想告诉大家,和平、幸福其实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忆苦才能思甜”。


记者:拍摄《辛亥革命》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张黎:虽然这次的时间跨度比较小,但展现的时代背景依然非常复杂,之前要做很多的功课。此外,影片有很多的战争场面,野战、巷战、水战都有,拍起来非常辛苦。


谈演员


演员需要细心呵护


记者:影片的人物很多,当初是怎么组织这个架构的?


张黎:当时创作的时候,编剧创作有一个基础,尽量把时间都浓缩在辛亥里面,就是1911年初一直到1912年初,这个构思非常好。因为你要往两边扯,那就有扯不完的事,事件一多,人物凸现会比较弱。


记者:电影中有70多个角色,你是怎么挑选演员的?


张黎:我的演员经常延用,我们好不容易在上一部戏里达成了沟通和了解,所以用新演员我会比较慎重。我跟很多演员合作过,演员是种你怎么细心呵护都不为过的职业。编剧也很脆弱,他今天没有感觉他就可以不写,就可以去睡觉,去玩。演员不同,演员只要进入现场,就必须保持百分之百的状态。但都是大活人,怎么可能100多天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状态?所以你得尽可能把能够影响到的外部因素排除掉,保护演员。


记者:那搞定近百位明星参与演出的过程顺利吗?


张黎:你们叫“明星”,我们的说法叫“专业演员”。绝大多数演员之所以能出名,主要还是因为表演专业。


谈分工


和成龙合作很愉快


记者:大家总是很关心你跟成龙的分工问题,你们之间是怎么分工的?


张黎:我们对剧本中的细节、剧情、结构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他确实是专业能力极强的一个人,同时他的敬业精神确实令人敬佩,我们合作得非常好。


记者:在具体执行和操作的时候,比如说剪辑,或者是现场的一些处理呢?


张黎:现场的处理,因为他要演戏,大量是我在现场执行,他比较忙,粗剪了以后他要看回放,看样片,也会提出他的建议,共同解决一些问题。


记者:您怎么评价他?


张黎:成龙大哥是个戏好人又好的演员,不仅敬业,对导戏、演戏的专业程度也让我很惊讶。


谈票房


《辛亥革命》海外发行最好


记者:现在年轻人已经是票房的主力了,你觉得吸引年轻人买票,《辛亥革命》这样的电影看点在哪里?


张黎:最主要的当然是明星多,这个是不容回避的。但是能以明星为吸引,让年轻人走进影院重温中国历史,感受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很好的。


记者:主旋律电影似乎只有明星扎堆才能出票房,你觉得类似影片会是未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吗?


张黎:我认为主旋律电影不能和市场脱节。从创作上,主旋律电影在情节上不应该只是说教,而是要拍得好看、接地气;而从推广上,明星参演自然能带来不错的市场效果。未来的主旋律电影,至少应该有个转变,否则会离市场越来越远。


记者:有观众提前看了《辛亥革命》,发出这样的声音:“哇,主旋律也可以这样拍!”你怎么看?


张黎:我从不排斥主旋律,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主旋律,就看你怎么拍。用戏剧冲突和艺术审美去诠释主旋律,是我的拍法。


记者:对《辛亥革命》的票房有什么期待?


张黎:国内票房不大好估算,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辛亥革命》是中国电影海外发行有史以来做得最好的。比如在日本拷贝投放规模,是自《泰坦尼克号》之后14年来海外电影中最高的。


谈转型


还要偶尔回去当摄影


记者:从摄影转行干导演的人,他们的作品画面感似乎更强些,比如张艺谋、顾长卫,你自己的体会是怎样的?你是痴迷技术的人吗?


张黎:其实不单单是画面感的问题,导演本身是一个翻译,把文字的东西,翻译成形、光、色的东西,首先得对自己的导演母语特别熟悉。就像我们看翻译小说,几个版本一看,高下立判,它原作是一样的,但翻译水平不一样。电影也要讲究信、达、雅。我常说镜头,一个是光学镜头,一个是自己的视觉镜头,后者是充满情感的,每个镜头的设计都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因素在里头。镜头语言是有生命的东西。我重视技术,但并不痴迷技术,技术是工具,更重要的是你的想法。当然如果技术的东西掌握不了,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是语无伦次的。


记者:那担任你的摄影师岂不是很有压力?


张黎:当我的摄影师惟命是从就完了。


记者:自己当摄影师的时候呢?也会这么服从吗?


张黎:当然。那就是另外一种乐趣了,当工具的乐趣,那是一种纯影像的乐趣。你要什么我都能给你拍出来,但你要什么我不管,也能乐在其中。所以不能老当导演,我得时不时地回去当一下摄影,看看别人是怎么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