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拍片的钱咋这么难筹 破解影视融资难


 

  《夜宴》《集结号》《梅兰芳》……似乎每一部大片的片尾滚动字幕中,都会出现一家银行的名字。影视与金融的联合,日益“甜蜜”。

 

  早在4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第一单版权质押融资的合同。此后,影视与金融之间的冰山被渐渐撬动,各地金融单位相继推出各具特色的版权质押贷款模式。影视企业的春天似乎触手可及。

 

  但是,这个春天,只绿了大树,却来不及让草地变绿——中小型影视企业难以受惠。是这些企业不够规模而导致资质不足?是银行“嫌贫爱富”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这些嗷嗷待哺的企业,政府是否应当帮一把?

 

  为此,本版推出“拍片儿的钱咋这么难筹”系列报道,探察国内中小影视企业的融资困境,借鉴大洋彼岸的资本运作模式,拓宽影视业的融资渠道。

 

  ——编者

  

  “再买不起设备,到手的业务又要泡汤了!”浙江红点影视制作公司的老总施雄广无奈地说,前些时候,一部投资3亿元的影片找上门来谈合作,可公司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达不到制片方的要求,只能作罢。

 

  施雄广并不是一个个案,近两年来,一些大型或品牌影视企业借助上市和新的文化企业融资产品,渐渐走出了融资乏力的低谷。但大量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最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型影视企业融资依旧困难,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短腿”。

 

  企业难

 

  固定资产不足贷不到钱,只能“小打小闹”

 

  “去银行贷款需要固定资产做抵押,而我们影视公司的导演、演员是临时请的,场地、道具、戏服是租的,固定资产几乎等于零,怎么可能贷到钱?”刘金利,这位浙江东阳艺博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老总一语道出了影视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症结。

 

  红点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影视剧的后期制作,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给设备升级,今年以来,眼看着1500万元左右的业务量白白丢失。

 

  在施雄广眼里,后期制作的风险小,市场前景大。随着动作片、神话片的增多,影视剧的后期制作费用在成本中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最高可达70%。“现在横店一年产出电视剧、电影占全国的1/3,即使是十几家制作公司也消化不了。可如果再等两三年,市场就被抢占了。”公司扩张升级的大好机会就在眼前,却在资金上卡住了,施雄广心情郁闷。然而,目前红点的年产值只有几百万元,要购买一套2000万元的进口设备,显然力不从心。

 

  为了筹钱,施雄广几乎跑遍了东阳的各家银行,都因为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而被拒之门外。他也尝试过其他渠道,但是,“找朋友借,找文化基金,都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从提出购买计划到现在已经快10个月了,施雄广急了。“只要能买进新设备,哪种方案都可以。”最近一次和银行的洽谈中,他如此表态。

 

  红点公司遭遇的融资困境并不是个别现象。据了解,红点公司所在的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已有入园企业420多家,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感到了资金紧张的压力。

 

  “对于中小型影视企业,如果没有固定资产或者稳定的应收账款做抵押,银行很少会放贷。”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招商部部长杜新民表示,目前园区内的大部分初创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办法是通过几家公司共同投资、风险共担的模式。

 

  然而,这种分散风险的投资模式只能初步解决生存问题,企业发展停留在“小打小闹”阶段。如果企业想要大发展,显然需要强大的资金流注入。

 

  银行难

 

  中小企业财务不透明,缺乏信用担保机制

 

  自2007年的影视版权质押第一单——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与电视剧《宝莲灯前传》签订以版权作为质押的贷款合同以来,中国银行业也都在试图“联姻”文化。而在浙江,这个“联姻”已初露雏形。

 

  刘金利就是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影视通宝”项目的受益人,凭借三部电视剧的应收账款合同和影视剧本版权,他成功地于今年4月从银行获得了2000万元的贷款。

 

  但是,在很多影视企业眼里,银行的这些尝试都只是杯水车薪。目前,浙江省内,包括“影视通宝”在内的各项金融创新产品还是偏向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据了解,截至2011年8月底,横店影视实验区享受“影视通宝”授信待遇的不到10家,受益面不到2%。

 

  “‘影视通宝’以应收账款质押为主,解决的是发展中企业的问题;但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初创文化企业,由于没有先期的销售记录、应收账款,仍旧很难获得贷款。”东阳市影视产业发展局局长、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管委办主任厉红亮告诉记者。

 

  “银行更喜欢大企业,看不上我们”成了许多影视从业人员最经常的抱怨。对此,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颇为无奈,因为给影视企业贷款并不容易。

 

  “不容易”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小型影视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浙江省银行业中第一支文化产业团队的负责人赵岚表示,近年来银行一直努力开拓文化企业贷款业务,但是中小型影视企业大多存在财务信息不透明的问题,给银行的信用调查和评价带来较大困难。根据目前各银行的信用评级标准,中小型影视企业的信用等级普遍较低,自然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银行发放贷款时,还要考虑风险容忍度。”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的一名业务经理认为,文化产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品的市场不确定性太大,投资方承担了过高风险,“不到播出,谁也不知道这部电影会不会火”。

 

  据了解,在国外,通常会有保险公司介入文化产业信贷链条,这就降低了银行对风险的担忧。比如,以8500万美元创下中国电影史上最高投资纪录的《赤壁》,其美国投资方狮子山公司就给自己的所有投资上了保险,采用“银行、保险联动”来减轻投资风险。相较于国外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机制,国内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模式。据了解,目前浙江省内的保险机构只能提供演职人员的人身保险,并未介入文化产业的金融风险领域。银行也还尚未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开展合作。

 

  此外,各大银行纷纷表示,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很难对各类影视企业的版权等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也制约着银行开发无形资产作为质押品的产品尝试。相关调查显示,60%的金融机构认为建立专业的融资担保机构,或建立政策性担保机制,对于解决融资问题有所帮助。

 

  行业难、政府难

 

  版权价值难判定,部门各管一块整合不足

 

  国内要探索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融资模式,业内人士认为,文化产业的价值评估体系、担保体系亟待建立。 

 

  “即使是行内的专家也很难对一个剧本的价值进行准确估测,只能给出一个区间值,比如每集50万—70万元。”有多年从业经验的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非凡说,影视作品在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都有一定风险,需要有一个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权威评估机构。

 

  “国内缺少一个平台,让大家来了解文化创意产业。”施雄广在找资金的过程中发现,除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不了解而不敢投资外,其他行业的投资人即使是有兴趣有实力介入文化产业,但因为“隔行如隔山,不知道文化创意产业的水到底有多深,也不敢迈出第一步”。

 

  对此,厉红亮提出,相关文化部门可建立专家库,参与价值评估体系建设,为银行等投资方提供咨询服务;在政策制定上,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高风险,专门成立授信风险补偿基金,或者给予一定的贴息补助。

 

  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成了很多地区连接金融和影视的尝试。今年8月成立的浙江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预计今年年底正式上市运行。“比如一家企业拥有一个优秀的作品版权,在浙江文交所的平台上,既可以合理评估,以一个公平的价格直接卖给其他企业,也可以吸引其他企业一起投资,实现融资目标……”说起文交所的作用,浙江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副处长何蔚萍满怀信心。

 

  但是,业内人士表示,文交所也并非看上去那样美,之前关于天津文交所运行模式的种种质疑和非议、在艺术品证券化方面的监管空白,让文交所的发展也是磕磕绊绊。

 

  对此,何蔚萍也坦承,目前文化体制上还存在瓶颈,文化产业的条块分割明显,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各管一块,相互之间的政策、信息、资金未能有效整合发挥出最大效用。

 

下一页:好莱坞运作模式带来启示 大公司规模化拍片风险低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