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电影”不能只为钱 影片艺术质量仍需打磨


《大武生》韩庚是粉丝关注焦点

 

  “粉丝电影”是近年来在中国电影圈中的热词和新话题。它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

 

  曾几何时,“粉丝”对中国人还是个新鲜的名词,可是一眨眼,从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到王力宏的《恋爱通告》,从杨幂的《孤岛惊魂》到韩庚的《大武生》,从AngelaBaby的《夏日乐悠悠》到五月天的《五月天追梦3DNA》,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以青春偶像明星为最大卖点,“粉丝电影”已经呈风起云涌之势。

 

  “粉丝电影”越来越成为内地电影产业的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在投资仅400万元的《孤岛惊魂》收获9000万元高票房之后,更是备受关注。于是,有人认为国产电影即将进入一个“粉丝电影”的时代,2011年应该被封为“粉丝票房元年”。然而,当你看过几部“粉丝电影”,你就会觉得“粉丝电影”只是看起来很美,却根本无法撑起内地电影的一片天地。像《孤岛惊魂》虽是电影产业的奇观,但只是“粉丝”的认可,在某知名电影网站的评分一度只有3.3分,简直可以直接划入“烂片”行列。一个现实是,“粉丝电影”几乎等于“粗制滥造”。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藩认为,“粉丝电影”是电影产业发展的正常现象。是的,电影需要明星效应,很多电影都是靠明星撑起的票房。然而,优秀影片之所以优秀,并不是只有明星加盟一个因素,毕竟电影是包含了故事、感情、演技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艺术,一两个因素难以成就一部电影的辉煌。正如有评论所言,“粉丝电影”终究是电影,作品本身的质量才是根本。但是,当下不少“粉丝电影”缺的正是可被称道的质量。事实证明,《孤岛惊魂》只是一个特例,不少“粉丝电影”在质量上多遭诟病,也没有获得所期望的高票房。

 

  有明星就会有“粉丝”,“粉丝电影”还会继续上演。但是,“粉丝电影”是昙花一现,还是有长久的生命力,不是由明星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电影本身的质量。刘藩指出,电影的精品和人才都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好的编剧、导演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成熟,好的题材和作品需要长时间酝酿、发酵,比如《阿凡达》《阿甘正传》《辛德勒的名单》等影片。然而,现在不少“粉丝电影”没有艺术可言,目的只是捞钱,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要让“粉丝电影”有长久的生命力,就需要编剧、导演、演员耐心地“打磨”,只有注重艺术质量的电影,才能真正赢得观众和市场。而且,也只有艺术上乘的电影,才能撑起国内电影产业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