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作人论坛举行 众导演分享电影创作感悟

论坛现场


  本报讯 由新京报主办、北京中广新媒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独家协办的“我们的第一次”电影创作人论坛昨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著名导演张元蔡尚君杜家毅韩杰,著名编剧顾小白李霄峰齐聚论坛,共同分享他们创作电影的“初体验”。

 

  昨日的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编剧顾小白、李霄峰坐镇,现场氛围充满文艺气息。两人畅谈了自己从少年时代接触电影、尝试写小说,之后开始写影评,从中汲取养分、打下编剧基础的经历。李霄峰回忆起自己曾把007系列的《金手指》看了十多遍,从小受电影“润物细无声”熏陶的故事,顾小白则透露小时候曾给金庸的书写过续集,还为自己取过一个笔名“肖近庸”(小金庸),“能做编剧有阴差阳错、幸运的成分在,但是如果没有潜移默化的滋养,不可能做这个事儿”。

 

  论坛下半场聚焦导演创作,谈到自己导演生涯的“第一次”,张元蔡尚君杜家毅韩杰都感慨万千,四位导演不约而同地发挥幽默细胞调侃“触电”缘由,杜家毅笑称当初从事电影是为了在女孩面前显得很有出息,而执导《转山》则像很多少女的“第一次”,稀里糊涂,甚至没有勇气在片场喊“开始”;蔡尚君透露拍处女作《红色康拜因》时压力很大,中间还修炼了好几年:“经验都是别人的,作为一个导演,你得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导演韩杰2011年拍出了口碑之作《Hello!树先生》,他回忆了自己从贾樟柯的副导演到拍摄处女作《赖小子》的心路历程,认为当导演很重要的一点是“你的世界观如何在电影里落实”;而四位导演中的“大哥”级人物张元讲述了自己1990年拍摄处女作《妈妈》、开创中国独立电影先河的故事,他笑称当年在国外听到“独立电影”四个字颇为紧张,但如今回忆起来却感觉很值得,“如果仅仅靠电影制片厂拍电影,那么中国电影早就要死掉了。《妈妈》是我自己的第一次,我们还需要很多的第一次”,一番话引来台下热烈的掌声。

 

看上去很美Little Red Flowers(2006)海报 #04

《看上去很美》海报

 

  ■ 导演谈

  张元(代表作《东宫西宫》《看上去很美》

  要靠制片厂中国电影早死了

 

  我为什么还要拍电影?有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直在鼓励着我,一是好奇心,一是同情心。我首部执导的电影作品《妈妈》曾两度被搁置,但我也在几经波折的过程中,由原本担任摄影一职而获得了首当导演的机会。而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则在于它是中国独立电影的第一部。当时中国只有16家电影制片厂可以拍故事片,因为各种特殊原因,最终这部影片找来了不到2万人民币的“外资”,我把自己在西单的一个30平米的小房子拿出来作为拍摄地。在经过愉快的14天的拍摄周期及7天剪辑后,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独立电影就这样诞生了,这是个“莫名其妙的诞生过程”。

 

  因没有制片厂和场标,最初这部电影也只是制作成了录像带,后来还是王家卫导演将胶片带走制作,才促成了该片在法国南特电影节上的首次放映。当该片在电影节上被称为独立电影时,自己被吓了一跳,“后来讲‘地下’电影我都不紧张,但一提到‘独立’二字,至今我还会紧张。如今允许民营公司,允许个人公司拍电影,就是因为我们的努力。没有我们,可能今天还会是16个电影制片厂,还是会有场标。虽然我曾有7次被电影局要求‘不允许任何单位和张元合作’,但是如果仅仅靠电影制片厂拍电影,那么中国电影早死掉了。《北京杂种》《东宫西宫》等片,是摇滚影片和同性恋题材影片在中国的首次尝试。因为我们很多的第一次,才会促进中国电影现在的发展,到今天,我们还需要有很多的第一次。

 

  口述:张元

 

  杜家毅(代表作《转山》)

  因为一个女孩走上电影路

 

  我很喜欢吹牛B,第一次想拍电影是因为女孩,因为她老觉得我没出息,所以我来北京,想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衣锦还乡。我觉得环境特别重要,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很穷,是张杨导演打电话请我吃饭,我也这样认识了蔡尚君、张元导演,我不断被他们叫过去聊故事,然后开始慢慢能做一些事,逐渐觉得自己是一个爱唠叨的人,于是先从制片人开始干,因为制片人就是凭口才。

  第一次拍《转山》是一个巧合,进组后发现不是拍电影,而是带了一支登山队。第一次到现场,我忽然觉得,一旦你叫了开始,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停,所以我崩溃了,没拍。拍戏之前有一段时间比较紧张,我会选择运动,跑步、游泳,让自己的负能量少一点。当导演是一个苦差事,磨炼你自己的意志,但它最大的魅力是在你营造的那个世界里,哪怕他演的是杀人犯,他也是假的,你可以不负责任。还有一个,就是能够不断地讲故事。

 

  口述:杜家毅

下一页

 蔡尚君:保持激情,把每一次当做第一次

韩杰:心态上不太愿意面对人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