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崛起小片发力 ——韩国电影的理性繁荣时代

密阳Secret Sunshine(2007)海报 #03

《密阳》海报

 

  2012上半年韩国共上映电影215部,其中本土片66部,外产片149部。票房占有率分别为53.4%和46.6%,比之去年同期又有不小进步,达到了历史纪录最高值。在票房前十位的影片排名中,韩国片占到了七部。同时,观众总数也再创新高,仅本土片观众便高达4418万名,几乎是韩国人口的总数。通过这些数字,我们隐约可见韩国电影十多年来一如既往的本土强势劲头,而今年尤为明显,即便在传统的好莱坞强档――暑期档,韩国电影也力克“蜘蛛侠”和“蝙蝠侠”,彰显本土制造的不凡威力。

 

  究竟是什么让韩国电影在市场开放24年之后,在与好莱坞的本土观众争夺战中,越战越勇并形成强悍的自我格局?这二十多年中,韩国电影经历了大落大起,在与好莱坞的市场肉搏中,渐渐抛开了起初的恐慌,中途的自大,以及不断的左冲右突、盲目发力,终于赢来了今天本土片的理性繁荣时代。

 

从大片至上到小片发力

 

  说它理性繁荣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对大片的态度;二是观众层。前些年,我们也热衷追索各类韩式大片。从票房大作:《生死谍变》《太极旗飘扬》《汉江怪物》《王的男人》,到国际电影节口碑大作:《密阳》《空房间》《老男孩》……印象中,似乎韩国影坛除了大师就是大片,缺乏中间力量。而韩国国内反应也甚为相似,虽说2000年后本土片票房一路凯歌,创造了非美地区的标杆和神话,但细观察不难发现,韩国电影的丰收往往靠的是一年几部大制作,而远非好莱坞式的百花齐放。

 

  韩式大片是挽救了垂死的韩国电影,为本土片的品牌崛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88年听着奥林匹克的足音,好莱坞major发行公司入驻韩国,此后十年,韩国本土电影占有率一路狂跌,1993年更跌至史上最低点15.9%。好莱坞是整个九十年代说一不二的银幕霸主,每逢暑期、圣诞、新年,都在韩国赚得盆满钵翻。虽说1992年的本土都市喜剧《结婚故事》令韩国电影卖相有所改善,并成功吸引大企业们开始尝试电影投资,但本土片得以大幅度地扭转局面则是在1999年初春凭借姜帝圭导演的南北谍战大片《生死谍变》。那一年韩国电影的市场占有率攀升至39.7%,几乎与法国、日本等文化大国同一水准。从此,韩国电影成功打造出了本土品牌,影院里的观众开始认可国产片。2003年的军事题材大片《实尾岛》《太极旗飘扬》更是将韩国电影带领进千万观众时代。除此之外,《杀人的回忆》《老男孩》等同年上映的电影也收获了从口碑到票房的一致认可。

 

熔炉Silenced(2011)海报 #01

《熔炉》海报

 

  记忆中,那年的韩国电影圈热情高涨,不仅本土片市场一飞冲天,票房占有率直接超越好莱坞取得了53.5%的硕果。而且海外电影节获奖、韩流效应、现代化多厅银幕建设、创作人才储备等一系列指标都预示着韩国电影的大光明未来。加之热钱涌动,每一个制片人似乎都能体感到“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的兴奋感。人人都想趁机做大,赚多,于是拼命提高影片体量。2003年的电影平均制作费41.6亿韩币(约3300万人民币),比之三年前整整翻了一番!而现实不可无视,韩国人口少,市场极为有限,押宝在成本昂贵的大制作上,投资回报显然难以把握。大投资不仅使品牌维系费用昂贵,明星-导演-制作人压力大增,而且容易毁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市场信任和产业基础。虽说韩式大片每年确有可圈可点之作,但毕竟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这种兀自亢奋、向大看齐的好大喜功制作现象直接导致了产业泡沫危机。

 

  2006年韩国电影市场占有率前所未有的高达63.8%。面对不可一世的韩片市场,好莱坞也急了眼,不停地给韩国政府施压,以汽车关税为条件,要求韩国削减本土电影配额制。在多重压力和本土电影盛况不断的局面中,韩国政府最终决定压缩国片放映保护天数,从过去的146天锐减到73日。意识到危机的韩国电影人虽然努力压缩制作成本,但依然难逃上座率低迷的结局,2008年韩国电影的占有率大幅跌落(42.1%),甚至跌破2000年的水准。好在,韩国电影人笃信“危机即机遇”,承受了当头棒喝的他们意识到“都是大片太多惹的祸”,于是下定决心推广“电影瘦身运动”,减少中间体量影片的创作,开始抓两头,尤其是小投资的影片。

 

  经历了产业泡沫,韩国电影开始寻求新的突破。降低制作成本,开发轻量、多重类型题材,启用一人多能的新人导演。从制片到创作的一系列方向调整,果然再次令韩国电影笑傲江湖。2011年韩国电影平均制作费回落至22.7亿韩元,市场占有率回升至52%,并成功开创了大格局、小电影、全类型、多观众层的稳定产业局面。

 

少年菀得Punch(2011)海报 #01

《少年菀得》海报

 

大格局 小电影 多类型

 

  对大片态度的转变是韩国电影进入理性繁荣期的标志之一,而另一个关键词则是观众层面的变化。在今年上半年的韩国电影优异指标中,最令业界人士欢欣鼓舞的无疑是观众层的悄然拓展。之前靠大明星和大制作先声夺人的不稳定电影消费现象如今已为数不多,观众不再盲目恋大,电影消费进入成熟期。随着电影类型的多面相开发,有现实社会意义和年代痕迹的影片不断进入人们视线,这些电影较高的制作水准和出色的氛围营造令影院的主流观众群体发生了可喜变化,从此影院不再是20岁前后的“幼齿”天下。成熟电影在恰当的时间遇上了恰当的观众,30-40岁的成熟男性群落开始形成。观众层的变化更激发了多样化影片的走红,韩国电影从而稳步迈入成熟期。

 

  市场规模的限制令韩国电影人意识到大片的危险和小制作的多快好省。与去年一连三部大制作《高地战》《深海之战》《登陆之日》票房失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小博大的小片集体上位。票房前五位中,制作费最高的不过3300万人民币(《最终兵器:弓》),而剩下四部则都是介于1500万~2500万人民币之间的制作规模,性价比优势一览无余。在这些小体量的票房大作中,带有直面社会批判倾向的《少年菀得》《熔炉》格外引人侧目,态度严肃的小制作通过多重电影手段的包装,竟然能够赢得大数主流观众的青睐!这一喜感十足的结局,虽在盼望之中,却也在想象之外。

 

  多类型、小电影在今年持续大受欢迎。这不仅让更多投资人看到了产业前景,找到了盈利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更让众多有才能的年轻创作者进入到主流电影圈中。在今年上半年的票房前五排名作品中,70后的导演占了四位。他们毫无例外的集编剧-导演于一身,成功做到了既保留有作者意识又不拒绝商业气息。而这也正是韩国电影再创繁荣、不断丰满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