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娄烨——在审查制度和自我表达的中间

 

  时光网特稿 在第六代导演这个群体中,娄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成名很早,但作品却很少能在国内放映,更多地以影碟和下载形式流传于那些小众的忠粉群体中间。他个人影像风格鲜明,爱他的人奉他为第六代领军人物,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不爱他的人觉得他不知所云,晃动的镜头让人头晕,就擅长用敏感题材的话题博眼球。

 

  仔细推敲,娄烨喜爱的题材其实说不上有多么的具有争议性,他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对人物内心的开掘而非历史大事件或者所谓的宏大叙事。就算是让他被禁拍5年的《颐和园》,所涉及的历史敏感事件,也更多的是作为故事的背景而非主要刻画对象。但他对人性中情欲的大胆刻画屡屡挑战着管理部门的敏感神经,不经审查擅自在戛纳放映《颐和园》的不合作态度更是直接激怒了管理者。

 

  与这个“刺头”、“异议者”的形象一脉相承的,是娄烨在面对商业宣传时的不适和勉强。作为影片推广和宣传的一部分,他非常配合地参加了首映和接下来的群访、专访。但是,他看上去始终是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也做不到王婆卖瓜式的大声吆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电影诞生之后,有它自己的命运,跟导演已经没有太多的关系了。

 


几经周折,《浮城谜事》终于上映

 

  采访在公映前3天的首映仪式结束后开始,已经接受了几轮媒体轰炸的娄烨,捏着一盒烟坐下了。
 

  娄烨的身体语言并不舒展,采访过程中眼神常常游离不定,回避直视。在回答有些问题时,他的右手一直在用力地摩擦着左臂——很明显,他是一个内心非常敏感的人,在触及有些让他不是那么舒服的点的时候,他的感受比常人要放大很多。这是一个艺术家,他不擅长去推销自己的产品,在整个首映典礼上,他一直躲在一边,只在最后上台鞠躬说了一句“谢谢大家”。

 

  能看出来,娄烨很疲惫。在经历了从立项阶段就开始的漫长的审查,被悬在能公映和不能公映的钢丝上来回煎熬了一个多月后,《浮城谜事》终于要在今天正式上映,让久违内地大银幕的娄烨再度迎来观众的审视。


  这一天,距离娄烨上一部在内地公映的作品《紫蝴蝶》,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了。

 

上一页123...67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