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届戛纳电影节15日开幕 揭秘华语电影新面孔


    第66届戛纳电影节海报

 

      第66届戛纳电影节5月15日就要在法国开幕了。作为国际顶级电影节,戛纳一直是世界优秀电影的殿堂。在大家心中,只有像李安王家卫张艺谋这样的优秀导演,如梁朝伟张曼玉巩俐这样的资深演员才有机会带着自己的作品,踏上全球媒体镁光灯聚焦的戛纳红毯。这一届,与以往不同,除了资深华语电影人,戛纳也迎来了一批华语电影圈的新人类。首次亮相戛纳,他们将会给世界影坛带来怎样的惊喜?

 

  出发到戛纳之前,新浪报道组率先采访了——凭借剧情短片《酥油灯》《业主》入围“影评人周”的80后导演胡伟,在主竞赛单元片《天注定》中出演的23岁年轻女演员李梦,担任“France 4 Visionary Award”奖评审的影人magasa骆晋,揭秘本届戛纳华语电影新面孔。

    


     李梦:23岁入围戛纳“太不可思议了”

 

  背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曾参演《血滴子》《白鹿原》

 

李梦

 

  李梦,1990年出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曾参演《血滴子》《白鹿原》,这次,李梦在贾樟柯新作、入围主竞赛单元影片《天注定》里饰演一名夜总会小姐。作为华语电影的戛纳新面孔,李梦也是历届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影片中最年轻的华人女演员。李梦在接受新浪娱乐专访时说,“心情很忐忑,完全没办法想象要到戛纳了,太不可思议了,希望不要丢大伙儿的脸,为大家争点光。”

 

  电影《天注定》讲述的是当代社会的四个情义故事。李梦和另一位仍然大学在读的年轻演员罗蓝山,将会演绎一段没有结局的爱情。李梦透露,“我们这一段故事主要是在广州拍摄。在戏里面,我跟罗蓝山,他喜欢我,我也喜欢他,我跟他是一种比较纯洁的爱情关系。但是,对于‘小姐’这个职业来说,爱上一个人很可笑,本来做这一行的,就不应该有爱情,不能爱上任何一个人。”

 

  在电影开拍前,李梦做了很多功课,除了看大量的电影,研究电影史上伊丽莎白·泰勒简·方达等女演员塑造的经典妓女形象,还“像记者一样去访问了小姐这个特殊的群体,观察她们的言行举止”。

 

  虽然出于保密要求,李梦表示不能透露太多,但是她依然向新浪娱乐分享了这个角色内心纠结的部分,“一个女生不是那么容易就愿意选择做这么一个职业的,因为她可以选择做服务员,可以做很多事情,为什么要做这个呢?除了家庭出身(不好),很多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很多东西外人完全不能想象。虽然做的时间短的,还有机会可以转行,但是这个事情,社会还是会有一种歧视眼光。尤其是,当她还有爱情……这个角色不是那么好演,这是一个有很大心理障碍的角色。”

 

  除了纠结的内心戏,电影里有没有突破以往尺度的戏?李梦笑着说,“这个不能透露,要等看电影以后……”

 

  谈及选角和拍戏的过程,李梦说,“导演说过,看中的是我的眼神,比较有力量。拍戏的过程中,贾导一直是希望我放松,不要有负担,不要觉得NG对不起大家,也不要想着把角色演成你心里想要的那样,放松就好了。”李梦说,她现在也没有看过样片,“即使看了,我也会觉得很忐忑,因为我毕竟不是一个特别成熟的演员,不知道大家对我的表演会有怎样的评价。”

 

  《天注定》是贾樟柯导演向胡金铨导演致敬的“野性”之作,李梦说,“贾导演也很多年没有拍真正完整的剧情片了,这是他6年以来第一部吧。从我们这一段的故事来说,我就觉得跟他以前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是武侠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一种体现。”

 

 

  导演胡伟:《酥油灯》里有个“异托邦”

  

 胡伟

 

  背景: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专业毕业,曾就读于法国La Fémis电影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后进入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工作,现居巴黎。

 

  胡伟,1983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专业毕业以后到法国深造,后进入Le Fresnoy-法国国家当代艺术工作室工作。首次亮相戛纳电影节,胡伟有两部剧情短片入选“影评人周”——除此前公布的《酥油灯》入选“影评人周”竞赛单元,另一部作品《业主》作为特别展映影片也被选入戛纳电影节。胡伟对新浪娱乐表示:“我对影像语言的思考,不完全来自于之前电影学院的教育体系,更多是来自于当代造型艺术领域。”对于影片的思想性,胡伟说,《酥油灯》里营造了一个“异托邦”的空间概念。

 

  开始,胡伟并没有计划要把《酥油灯》寄送戛纳,后来因为选片人在其他电影节上看到了胡伟的上一部作品《业主》,“很喜欢,希望我有新片子的话可以寄给他们看,然后我就寄了这个片子的工作样带给他们,后来就没消息了。四月中旬电影节组委会通知我影片入围了。很高兴最终有两部作品入围戛纳。”

 

  《酥油灯》,是胡伟的第二部剧情短片,讲述的是一名摄影师在四川藏区给牧民照相的故事。胡伟兼任编剧和导演,他说,对这个剧本的想法由来已久,“2008年我偶然在巴黎艺术博览会上看到了迈克尔·纳什的图片‘华沙1946’,图片上一个摄影师在一幅田园风格的背景图前给一个女人照相,背景图后面是华沙战后残败的废墟。这种在同一空间里所呈现的异向性让我很有触动,也是东西方在某一些观念上达成的某种默契。于是就写了这个剧本。”

 

  具体到表现藏民族与藏族文化的作品《酥油灯》,胡伟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改变是无处不在的,即便是远离现代文明的藏区也在所难免。不过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捍卫藏民族文化在改变下可能会带来的破坏,让人印象深刻。这体现在方方面面,这个电影讲的就是这个。影片里营造出来的一个类似乌托邦的世界,但它又不同于乌托邦,因为它是真实存在的,但又和真实世界产生背离,这种真实与虚构之间产生的异向性,强化了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就是福柯所讲的‘异托邦’空间概念。”

 

  除了影片的思想性,胡伟在电影语言上所做出的大胆尝试也受到了“影评人周”组委会的赞赏。胡伟说,“我猜,组委会说影片的‘新尝试’可能是指我以戏剧舞台的方式来呈现一部介于虚构和纪录之间的电影,另外可能就是我刻意保留的非职业演员在镜头前面的‘胆怯’、‘不自然’,甚至‘做作’的非职业表演效果。”

 

  影片是中法合拍片,前后一共用了10万欧元,从2010年到2012年经历了三次筹备、三次建组、三次拍摄。除了开始资金上遇到困难,促使这部开始由法国独资的影片变成了中法合拍以外,胡伟透露,拍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麻烦,“首先,因为这是一部短片,在国内是没有专门给短片的拍摄许可证。所以,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因为没有拍摄许可而带来的麻烦,尤其是对我们这样有外国工作人员组成的拍摄团队。其次,我们全程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环境工作,对于大多数来自平原的工作人员来说,生理和心理上都是有负担的。最后就是和藏民的沟通问题,因为所有演员都是当地牧民,而且都是非职业演员,所以交流上也是一个障碍。是时间克服了所有困难。”

 

  现在,胡伟主要生活工作在法国,他说:“我不是需要有强烈归属感的人,在哪其实对我并不重要。未来还是希望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画画、雕塑、装置、电影。”

 

  迷影人magasa:对不好的电影难免刻薄

 

  背景:常居南京,自由职业者

 

magasa

 

  4月19日,在戛纳电影节期间举行的第52届“国际影评人周”公布了“France 4 Visionary Award”奖评审名单,一位中国影评人入选其中。很多人在当时还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在网络电影评论领域颇具知名度的magasa。

 

  “国际影评人周”并不是戛纳电影节的官方单元,但却因为独特的选片角度和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导演双周”一起,成为了戛纳电影节重要的电影放映交流活动。几乎每年都可以从“影评人周”诞生出重要作品,比如今年,戈达尔彼得·格林纳威埃德加·佩拉联合执导的新片《3×3D》成为了“影评人周”单元闭幕片。这样级别的组合,放在戛纳的竞赛单元也绰绰有余。

 

  入选评审团的路径并不复杂,通过法国电影联盟的推荐,magasa获得了提名,经过若干个国家影评人的比较,最终magasa顺利入选。每年都有一些中国的年轻电影人参加像戛纳、柏林、威尼斯这样的三大电影节。不过像magasa这样以影评人身份参加某一单元评审工作的,还并不常见。尤其是在部分影评人因为“有偿评论”导致公信力低下,缺乏专业性和严谨态度的影评充斥的大环境内,能有一位80后的年轻电影评论者入围戛纳,的确显得不那么简单。

 

  magasa常居南京,自由职业者,看电影是他诸多爱好之一,影评并不是他的主要维生手段。因为对于电影的专注和热爱,2005年,magasa联合大旗虎皮、赖着不死、荡空山、木卫二等人创立了电影群体博客“moviegoer”,随后罗展凤、谋杀电视机、云中、howie等电影爱好者加入……凭借专业严肃的评论视角和深度活跃的讨论氛围,没过多久,moviegoer就成为了内地民间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博客。

 

  5月15日,和戛纳电影节开幕同一天,moviegoer上经典文章的合集《木乃伊防腐指南》也将正式出版。magasa在微博上说,“因为编校的需要,逼迫自己翻看过去的一些旧文,这是个让我感到羞愧、窘迫,并夹杂着暖意的过程。”

 

  在很多人看来,magasa是影评人,为电影写评论的。但他更愿意称自己是“电影史研究者”。他自诩“有比较古怪的geek嗜好,像搜集癖或考据癖”,这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得出来:《析米高梅之败的一种历史视角》《好莱坞大亨与电影业早期工运史》,这些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不亚于任何一篇电影学术论文。与很多极度期盼走进电影行业的影评人不同,magasa始终与这个圈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很少为媒体供稿,只选择几家作为固定合作对象。面对中国电影行业嘈杂的发展,magasa也始终冷眼旁观。

 

  在影迷网站cinephilia的访谈中magasa表示,“我从来不觉得要对中国电影更亲近,要鼓励,要宽容,要带着责任感……never。我对不好的电影都难免刻薄,比如Michael Bay之流,只不过国产片我们谈论的机会更多。”谈到自己喜欢的电影,magasa说,“我没有特别偏爱哪一类影片,因为电影可以有很多分类法,比如按类型分,按题材分,按国族分,我连分类经常都搞不明白,所以更搞不明白是否有特别偏爱的类别了。邵氏和老好莱坞都喜欢,感情上不分彼此,但我要承认,老好莱坞达到的水准远远超过邵氏电影。”

 

  面对接下来的评审任务,magasa没有做任何前期工作,只是完成了一些事务性的准备。他告诉新浪娱乐,希望可以利用这次机会,了解一下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文化和评论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