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电影票房“虚高” 卖钱不等于好看


《西雅图》成为又一个以小博大的经典案例,但很多国产片并不会这么幸运

 

  北京时间5月10日,一场关于电影“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与方向的座谈会在香山脚下举行。与以往类似座谈会不同的是,这次参与的二十余位嘉宾,绝大多数都是北京电影学院、中传媒、中戏、北京大学等院校的教授、研究员,而原定出席的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因公务缠身未能出席。

 

  作为在艺术层面上造诣非浅的教授们,现场,就中国电影如何抗衡好莱坞、如何建造中国的“华莱坞”展开了讨论。面对国产电影票房的持续井喷,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饶曙光说,大家都在通过电影票房来评价中国电影,但实际上,应该建立多维度的科学评价体系,虽然票房高,“但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留下来的有多少?”
  

泼冷水:【票房不代表一切】

 

  曾庆瑞:电影多档期少,许多片子“一夜情”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客气地用“电影我真的是门外汉”开头,但他谈到的一个观察却让在座教授们都非常认同:根据电影局2013年第一季度的票房统计,今年1季度已经收入52.48亿,其中国产影片收入36.15亿,占61.9%,比去年同比增长119%,所以显得是黄金时代。根据这样一些数据,这个报道说,2013年多项国产片记录被不断刷新,媒体纷纷以国产片完胜好莱坞形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这样一个黄金时代的来临的欢欣鼓舞,其实应该引起我们非常冷静的忧思。

 

  他提到,2012年一共产出电影893部,故事片745部,以33.5%的增长率一扫前几年产幅增长缓慢的情况。在745部故事片中,全国影院上映的只有227部,大量的片子无法进入,而且227部中有的是所谓的“一夜情”,就是在一个夜场里上映了一次,所以真正在院线里还没有227部的成绩。

 

  吴冠平:赚钱的只是少数,亏钱的是多数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教授吴冠平说:“我前阵子看了一个2012年的数据,真正能面世的电影也就306部,其中真正能挣钱的电影真的很少,能有100部吗?我也不清楚。”另外,他还抨击了在电影市场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行政手段”:本来10天就只能排两部电影,某某领导一说,哪三部电影必须在哪天上,那必须在这一天,即使上两场、两个影院也要上,这不仅把整个的市场空间人为缩小,同时也对观众选择电影带来了很多的干扰。

 

  饶曙光:中国电影不差钱,差智慧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饶曙光认为,虽然中国电影票房高涨,但在文化艺术层面上,中国电影近十年来都鲜有能拿得出来的作品。“到5月9号,我们国产电影已经达到了79亿多,今年200个亿,轻而易举可以突破,但是有一个问题可能我们都很纠结,就是尽管电影产业得到了这么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当下舆情和社会对电影的认同度,评价却在降低。另外10年我们回过头来看,具有经典人文品格和审美品格的作品偏少,就是留得下来的作品偏少,我们想想这十年尽管产业很好,但是真正的作品留下来的有多少?可能我们都在追寻这个问题。”
  

画蓝图:【合拍片也要坚守住中国特色】

 

  黄会林:中国电影需要品牌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黄会林对“中国梦”提出了四点对策:一是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注入电影,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二是中国电影要加强传播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宣传方面不足,而且在品牌建设方面也不够。三是中国的电影现在大量合拍,但是合拍片应该突出中国文化特征,在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之中寻找它的平衡点。

 

  黄会林说,“我们有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独特的文化精神以及自身的文化气质,这样一种主体精神是必须坚守的,它实现文化的中国梦这是根基,也是建设文化强国一个重要的元素,那我们就要坚守自己的个性,同时学习西方电影优秀的成分,要走出去,让中国电影在世界上享有自身应有的价值。”

 

  贾磊磊:国产电影要有中国式励志元素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助理贾磊磊说,“我们在讨论中国梦的时候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关系,这些问题不仅仅来自于经济竞争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好莱坞商业轨迹的成功,来源于将美国梦想植入到电影当中了,而且作为文化模式向全世界推广。我们现在将推广中国梦的时候,我们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中国梦的表达除了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的表述之后,我们对消费者的需求怎么考虑?”他表示,政治上的励志元素很容易表现,但对于观众想要的励志元素,国产电影显然还没把握住。

 

  贾磊磊认为,对电影中国梦的表达,不是用一种直白的、肤浅的方式把“只要奋斗就能成功”的理想植入到电影里。“大家都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我是前天晚上与人讨论这个电影,我们争论的还是很尖锐,我觉得《北京遇上西雅图》是这些年来我们看到的最具好莱坞特点的中国电影,如果按照好莱坞的叙事模式,这个电影到老中的司机来接她的时候,这个故事很容易就结束了,但是中国的电影没有让她结束,让她回到中国经历了2年的情感经历之后最终让他们和好。所以说如果我们套用一个好莱坞电影的只要奋斗、就能成功的叙事模式,把它植入到中国电影的叙事结构中,将来我们未必能够真正的赢得市场。”

 

  胡克:切忌将电影“中国梦”变成 “主旋律”电影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坦言,“我们还找不到像好莱坞这种方式把我们中国梦用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出一种主流的观念和主流的电影,这是我们需要有一个长时间实践的。”他强调,“中国梦”元素的表达,很容易变成新的主旋律电影的一种模式,“这是非常不好的”。他引用了弗洛伊德的对于梦的概念:“他不会把梦当成完美、完整的东西,他会当成一种产物,这种产物就是意识和无意识冲突的东西,这之中很多东西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他通过梦境的表现会弄得很复杂,无论是影像、观念还是一种思想都弄得很复杂。”这个复杂的过程是好莱坞梦没有办法表达的,但却具备东方哲学,“而且他会提供多种的可能性。”

 

  他补充,这种“可能性”在许多现代主义的电影中都能找到,“现代很多非主流的包括美国在欧洲的一些电影,都是在制造接近我们生活的梦境,就是那个混乱的、杂乱无章的、非理性的、非逻辑化的,而且是有欲望冲动的,同时也意识到某种抑制,这些东西都会在其中有所表现。这种方式冲突了好莱坞的那种流畅的梦的表现,这些东西我们单纯学也学不了,也做不好,但是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些东西在梦的借鉴上提供了无穷多的可能性,也可以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趁着我们的中国梦还没有定型成美国好莱坞式那种梦的机会,我们应该从各式各样的非主流电影和梦的关系中得到营养和启示,补充到我们中国梦的电影中来,使我们新的电影能够保留一种多元化和个人化的样态,能够使它和主流的电影形成一种对比或者对于主流电影进行一种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