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不只是方舟 是什么在末日电影中拯救众生?

  时光网特稿 这个时代虽然看起来似乎繁荣昌盛世界大同,但人类却从没有下定决心把敏感的焦虑收回胳肢窝藏着掖着,似乎“末日”、“敌托邦”、“后天启”时代随时都可以在你第二天醒来的清晨悄然而至。而作为宗教救赎情节符号的“诺亚方舟”则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精神寄托,这种被集体精神放大的符号不断出现在各式影视作品二次元中,伴随着仪式般的设定,成为娱乐文化的一种特定载体而出现,一如正在上映的《雪国列车》中没有终点、一直向前行驶的火车。

  方舟意味着“希望、重生、洗涤、生生不息”,当这些与此类似的概念变体反复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或许珍惜当下才是最为紧要的,因为永远不会有人愿意登上这可能没有终点的方舟。


太空类

No.1:《太空堡垒卡拉迪加》 (2004,剧集) ——太空飞船

  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人类发明出的Cylons人族群与人类为敌,且自己也发明出一批与人类一模一样的机器人作间谍渗入人类世界并瘫痪了人类的防御系统,摧毁了Battlestar舰队,用核武器将殖民地的城市化为灰烬。Battlestar Galactica是唯一一艘幸存的大型太空飞船母舰,在人类生死存亡之际其指挥带领几十艘各式各样的飞船和近5万名人类仅剩的幸存者逃离了殖民地的星系,开始了寻找人类的第13个殖民地-地球的旅程。这一悲壮的故事设定本身就十分符合诺亚方舟式的隐喻,更有趣的是剧组曾经设计了一款以达芬奇著名油画作品《最后的晚餐》为灵感的海报,无形中增添了影片的宗教色彩。


No.2《机器人总动员》 (2008,电影)——太空飞船

  公元2700年,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却因污染和生活垃圾大量增加使得地球不再适于人类居住。地球人被迫乘坐飞船离开故乡,进行一次漫长无边的宇宙之旅。电影中的Buynlarge公司为最后存留的人类建立了设施完善,科技先进的巨型巡航旅居宇宙飞船,终年在宇宙中漫无目的的打转儿,以期待地球环境能够有彻底改善转而返航的那一天。对于在飞船上已经生活了多个世代的人们来说,这里已经从早先的方舟式存在而变成了可以混吃等死享受天伦的终极温室。虽然太空中孤寂的飞船承载着人类文明延续火种,但影片却使用了一种颇具讽刺意味的手法来暗喻诺亚方舟与人类本能的关系。


No.3《星际旅行:重返地球》 (1995,剧集)——太空飞船 

  联邦星舰“航海家号”被一股神秘的外星力量送入了δ象限, 面对突如其来变故的船员们只能踏上一条漫长的返乡旅程。太空歌剧题材的设定之中,不难发现主角往往都是一艘类似诺亚方舟般的太空飞船,而在《航海家号》中,这种象征的意味更被无限放大。广阔的归乡之路,难以计数的艰难险阻,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团结一心排除万难的雄心壮志。从各种角度来说,“航海家号”的星际旅行与诺亚方舟所经历的故事颇为神似,共生共存,不畏艰难险阻都成为双方共有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