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导演《小武》上映20周年 一个理想主义小偷的谢幕

  时光网特稿  “不知从哪一天起,总有一些东西让我激动不已。无论是天光将暗时街头拥挤的人流,还是阳光初照时小吃摊冒出的白汽,都让我感到一种真实的存在。无论舒展还是扭曲着的生命都如此匆忙的在眼前浮动。生命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当他们走过时,我闻到了他们身上还有自己身上浓浓的汗味。当我们的气息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就此达成沟通。”贾樟柯在个人电影手记中写道。


  小镇青年出身的他,总是倾向于去理解一种看似平庸的人生。实拍21天,花费38万元,《小武》诞生。这是1997年春天,发生在中国北方一个小县城里的景象。


  一个小偷,一瞬的梦。电影就像是一幕关于深情的悲剧,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与“冲撞”即便过了20年,对照当下仍在急速发展与变化的社会,仍具现实意义。


  这是一部茫然孤独的电影,一些美好的东西正在从人们的生活中迅速消失,并且愈演愈烈。在物化的年代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渐渐变成商业联系、经济利益联系,情感、命运越来越无处安放,这给了贾樟柯巨大的冲击。


  1998年,他这部北电毕业作品在柏林电影节首映,被誉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在《小武》的香港宣传海报上,贾樟柯用了一句话:这是一部粗糙的电影。


  他解释:“这是我的一种态度,是我对基层民间生活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我不能因为这种生活毫无浪漫色彩就不去正视它。具体到《小武》里的人物,我想表现他们在这样一种具体的条件下如何人性地存在。这是一种蒙昧、粗糙而又生机勃勃的存在,就像路边的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