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4月1日 周恩来再赴 邢台地震灾区 慰问

1966年4月1日,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又一次来到邢台地震灾区。

图为:周恩来慰问地震灾区民众。

上午,石家庄地区束鹿县王口乡和郭西乡的农民,听说周总理要来视察,就从四面八方涌到王口村广场。11时20分,3047号直升飞机在广场附近降落。周总理从机舱内走出,顿时,人群中欢呼声、鼓掌声响成一片。周总理和前来迎接的代表一一握手问候,然后来到广场,向群众讲了话。

图为:周恩来视察地震灾区。

中午,周总理来到衡水地区冀县码头李村以后,首先和这里几位基层干部进行了座谈,详细询问了这次地震的灾情和各村的生产情况,然后在群众大会上讲了话。周总理说:“刚才我到了宁晋的东汪公社,又到了束鹿的王口公社,现在又转到你们冀县码头李公社来了。飞机很快,我一连到了三个专区,三个县,三个地方。不管哪一个县,都互相支援。有了邢台的地震,这里就注意了,损失就少了。这里的地震,就告诉了其他各省注意。”

下午,巨鹿县何寨村头,刮起凛冽的西北风,大风携带着尘沙和废墟上的杂物,呼呼地飞扬,把天地间搅得混混沌沌,在的帐篷里等候的人们不一会就风沙遮面,彼此难以相认了。

下午1时多,周总理在先后慰问了束鹿、冀县、宁晋等县的四个村镇之后,迎着风沙,穿过巨大的气浪飞抵何寨了。

周总理下了飞机,由县委书记张玉美陪同,径直到群众中间去,向坐在那里的群众招手问候。从北头走到南头,周总理发现群众面对西北风而坐,问张玉美:

“风沙这样大,怎么让大家迎着风沙呢?”

“这样面对讲台。群众就这么坐的,这样您讲话也方便。”张玉美解释。

原来,周总理到来之前,县委组织人用沙篙和席片、木板搭了个坐北朝南的讲台。

“不行啊,同志。我在讲台上讲,避风、方便,可群众呢?让几千名群众迎着风!”周总理坚持改变布置,让群众背风。临时改搭讲台不可能了,只好把一辆刚卸了救灾物资的卡车开到南头,作为临时讲台。周总理登上卡车,迎着大风对着麦克风发口令,请几千名群众“起立!”“就地向后转!”“坐下!”

人们开始摸不清是怎么回事,当背着风沙坐下来,看到呼呼风沙扑打周总理的衣襟和面颊时,才陡然明白过来。会场上一阵沸腾。这是千万颗心的颤动!

周总理迎着扑面的风沙,通过麦克风,对大家说:

“同志们,乡亲们:

“八号地震后,我看了隆尧,没有到你们这个庄上来,22号以后,党中央派代表团来慰问你们。你们受了灾,情绪还很好,敢于向困难斗争……”

热烈的掌声压倒了狂虐的风沙。

周总理迎着风沙越讲越激昂。他一句一顿,铿锵有力地说: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周总理每说一句,群众就振臂同声高呼一句。那呼声,是誓言;那手臂,是力量的森林!

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真挚质朴的感情感动得流出了泪。摄影记者拍下了这感人至深的镜头。我双眼酸涩,心里一阵颤动。我看到了既伟大又平凡的人民公仆的心!看到了这位多次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幸免遇难的人,在人民遭受灾害时,他内心多么痛苦不安,又是那样的奋不顾身,与人民共赴危难。

周总理来到一个军用帐篷里,和70多名基层干部、抗震模范、群众代表座谈。周总理和县委书记相对、靠桌子角坐下来,询问大家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打算。当张玉美谈到计划3年恢复时,周总理扳着指头,跟大家商议发展生产的规划,要求多打井,多植树,平整土地,多利用农家吧。还鼓励各级干部要深入下去多和群众商量。他说:“群众是主人,凡事要多和他们商量;要抓典型,多表扬抗震救灾中出现的先进。”

在座谈中,周总理发现了坐在角落里、满面尘沙的音乐家劫夫,便叫着他的名字说:“你写的歌曲群众很爱唱。灾区的人民需要精神鼓舞。希望你能为他们写出好歌子来。我不会唱,可以为你推广。”

“我这次就住下来,力争完成总理给的任务。”劫夫说。

“好啊,你可以就地创作,就地教群众唱嘛!”

参加座谈的人,对总理和音乐家的对话,报以热烈鼓掌。

以后,在地震灾区乃至全国流行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等歌曲的第一个音符,就是在这帐篷里孕育的。

走出帐篷,周总理边往直升飞机那边走边指着眼前的一大片土地,神色严峻地对县、社干部说:“建设这么多年了,这里还这样荒凉,我们对不起人民。今后要多植树,多打井,改造旱涝碱,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开过大会后,群众没有走。见周总理要上飞机了,都涌上来送行,周总理向大家频频挥手。走几步回转一次身,又走几步又回转一次身。

登上飞机后,周总理再一次回转身来,深情地大声说:

“乡亲们,大家要把生产搞好,把日子过好。过几年,我一定再来看望你们!”

从那以后,邢台地震灾区的人们,年年植树,年年打井。何寨等许多村镇成了平原植树造林的先进单位。他们希望周总理再来时,行走在浓绿里,谈笑在树荫间。

相关领域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