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戏剧作品《三姐妹·等待戈多》潜江站

2018年4月17日 ,林兆华戏剧作品《三姐妹·等待戈多》潜江站在 曹禺大剧院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8.04.17

曹禺大剧院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林兆华戏剧作品《三姐妹·等待戈多》

林兆华的《三姐妹·等待戈多》提炼出两部戏,关于“等待”的主题。《三姐妹》是“对于美好明天的等待”,《等待戈多》里是等待那个“明天会来”的戈多。

undefined

巴·契诃夫在本世纪初创作了剧本《三姐妹》,娥尔加、玛莎和衣丽娜。她们活着,没有理想,只有梦想,那就是去莫斯科。莫斯科是她们童年美好时光的证词,也是她们成年以后唯一的向往。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待着,岁月流逝,她们依然坐在各自的椅子里,莫斯科依然存在于向往之中,而“去”的行为则始终作为一个象征,被住在三线小城的姐妹不断透支着。

这个故事开始于一座远离莫斯科的省城,也在那里结束。这似乎是一切以等待为主题的故事的命运,周而复始,叙述所渴望到达的目标,最终却落在了开始处。

undefined

半个世纪以后,萨缪尔·贝克特写下了《等待戈多》,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这两个流浪汉进行着重复的等待,等待那个永远不会来到的名叫戈多的人。

“你在干什么?我在等待戈多。

他什么时候来?我不知道。

我是在等待我的戈多,

我却真的不知道他会什么时候来。

他告诉过我,他会来,让我在这里等他。

我答应他,等他。

我毫无指望的等着我的戈多,

这种等待注定是漫长的,

我在深似地狱的没完没了的夜里等待,

生怕在哪个没有星光的夜里就迷失了方向,

开始是等待,

后来我发现等待成为了习惯。”

——《等待戈多》

最后,剧本的结尾还原了它的开始。这是两个风格相去甚远的剧作,它们风格之间的距离就像它们所处的两个时代一样遥远,或者说它们首先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其次才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作家。

undefined

三姐妹有一万个理由去莫斯科,两个流浪汉有一万个理由离开,但他们始终只是停在原地。

又是半个世纪以后,林兆华的戏剧工作室将《三姊妹》和《等待戈多》变成了《三妹妹·等待戈多》,于是另一个时代介入了进去。

undefined

林兆华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1984年至1998年任北京人艺副院长。现任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兼职与客座教授。1936年生于天津,196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78年任戏剧导演至今。

林兆华戏剧工作室于1990年成立,是中国少数的独立戏剧团体之一。他于工作室中创作了许多前卫剧场风格的舞台作品,使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现代戏剧团体。他的作品在剧场形式上打破了传统戏剧和现代戏剧、与不同类型艺术间的界限,透过这些作品,林兆华也逐渐发展出其特有的导演语汇与理念和表演美学,包括“无时空戏剧”观念、“双重结构戏剧”的导表演方法,以及多种东方的表演叙述方式。

主要作品有:话剧《二次大战中的帅克》、《北京人》、《茶馆》、《风月无边》、《赵氏孤儿》、《白鹿原》;戏曲《宰相刘罗锅》、《张协状元》、 《连升三级》、《杨门女将》、《蔡文姬》、《牡丹亭》;歌剧《夜宴》、《狂人日记》;剧作《哈姆雷特》、《罗慕洛斯大帝》、《浮士德》、《三姊妹·等待戈多》 、《故事新编》、《理查三世》、 《樱桃园》、《建筑大师》、《刺客》。

《三姐妹·等待戈多》融合了契诃夫《三姐妹》与贝克特《等待戈多》的话剧作品,是一部新的象征性荒诞风格剧作。

剧中重构与消解、契诃夫忧郁的美与贝克特悲哀的粗俗在同一个舞台和同一个时间里存在,令人惊讶,又使人欣喜。这样两个戏剧合二为一的原因其实十分简单,用林兆华自己的话说,就是“等待”。

undefined

等待的全部意义就是等待的失败。无论它的代价是失去某些短暂的时刻,还是耗去毕生的幸福。因为等待,俄罗斯的‘三姊妹’与巴黎的‘流浪汉’得以相遇。4月17日,三姐妹与流浪汉在潜江等待与你相遇。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