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南锣鼓巷戏剧节文学单元回顾展演—《画室》

2017年1月17日 至 2017年1月18日 ,第七届南锣鼓巷戏剧节文学单元回顾展演—《画室》在 蓬蒿剧场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7.01.17 - 2017.01.18

蓬蒿剧场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演出介绍

当我们在嘲笑艺术的时候,我们在嘲笑什么?

当我们失去到一无所有时,我们还能失去什么?

当事业、婚姻、爱情都被重重打击之后,我们还能坚守什么?

内容介绍

故事有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伦理和艺术。

施乙是一个在艺术和人生上的不得志者。他做了一个大型城市雕塑却被一个长官意志命令拆毁,虽然有媒体为他鸣不平,但并未对命运有什么改变。但这个事件却带来好几方力量的暗中较量,媒体、策展人、竞争对手、甚至家人都想借此机会争夺施乙的公共效应,来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

但施乙的表态是:艺术就是艺术。可随后,他的厄运接连而来:画室遭遇恶性竞争,艺术理念被同行嘲笑并排斥,画也卖不出去,他的事业似乎成了一个笑柄。

与此交织的矛盾是施乙的感情生活:他前任女友德国女子尤莉娅带女儿来到画室,但却不让他们父女相认,于是一对旧情人大段回忆十七年前夹杂着与施乙前妻燕妮的种种纠葛,直指双方的伦理观、爱情观。可在此时,施乙的学生海狸又疯狂的爱上了他,而他,还拥有一个现任妻子焦蕾。

失意的事业、无望的爱情、倒错的婚姻、阻隔的亲情,施乙陷在艺术与情感的双重悖论中无法自拔……

一个不停试错的不成功的试图超越的人;一个坠入诗情画意中的八零后女子的短暂爱情;一股暗藏在背后捉摸不定的恶势力和幽灵操控者;以及庸常艺术的守护者与游离于两极中无定见人的世俗对应关系,当大幕落下,施乙何去何从?"画室"何去何从?那些爱情与艺术呢?

主题阐述

《画室》是个独幕三场话剧,

14个剧中人物,

5万多字的剧本,

两个多小时的朗读。

那么这两个小时内,我们会看到什么?

一个画家从"悲剧"走向"更悲剧"?

艺术面前,谁是权威?

伦理与艺术,是否永远都置身于悖论之中?

面对这样的精神状态,编剧坦言:"我猛然明白,画室是一象征之物,抽象之物,当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被砸碎一一爱情、艺术作品一一就不能再粘连一起,它指向一种个人本真而非客观外表。正如模仿的绘画形式产生古典写实;而个人表现的絵画出现象征主义风格,后者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而此刻它并不想寻找普遍存在,而是寻找对个性思想的抚摸之手。我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孤独的超越者,主角大都是寻找创造性力量的艺术家吗?"

施乙,就像《画室》整个故事一般,充斥着一个个永远无解的矛盾。他虽然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破碎的婚姻,虽然执拗地像个上世纪的老学究,甚至混淆在自己的剧本与生活的现实之间,宛如一场盛世幻觉。但却依然保持着对绘画、对艺术的赤子之心,依然保持着对感情最纯粹的憧憬与希冀。就像最后在画室被毁,连理想的象征物都被毁灭之后,他在重重的打击下,突然听到了尤施的一声"爸爸",他紧紧地搂着她,就像,拥有了全世界。因为那个时候,他只有一个身份--父亲。

这一切,包容在话剧语言艺术的形式之下,我们赋予它们诗意、韵味和幽默。在舞台独具魅力的灯光下,人们不以世俗的成败论英雄。希望每个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正如主人公施乙最终发现:自己画室被砸之后仅剩的价值是女儿的爱。

编剧/导演介绍

孙秀庭,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在德国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自由绘画系学习,并在西班牙、美国、法国创作展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现代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科技大学特聘教师,2009年应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画家。

此外,亦有多部文学作品发表,中篇小说《速写本》连载于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短篇小说《今晚您用什么招待不速之客》和《某人》发表在美国华人文学刊物《美华文学》等。并于2015年、2016年在日本戏剧大师佐藤信工作坊学习表演,同时创作话剧《画室》。此剧并受邀参加"2016第七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文学剧场单元剧本朗读版块。

主创介绍

编剧/导演:孙秀庭

制作人:刘海霞

宣传:石敏

演员:郝红、张巍、王津京、张一丹、陈慧、戎震、赵一笑、庾丽华、赵良子、艾阔、关皓天

舞美/灯光/音响设计:孙秀庭

平面设计:白柯

舞台监督/控台:孙志诚

*具体信息以现场演出为准*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