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创新董事长李泽湘:要在中国硅谷建中国斯坦福

2017年06月20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于香港召开,是首个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的高峰论坛,论坛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办,腾讯公司承办,广东省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指导, 旨在汇聚粤港澳三地社会各界的智慧,围绕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区域融合等多项议题进行交流探讨,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高峰论坛上,李泽湘作为演讲嘉宾受邀出席会议,并展开了关于“粤港澳创业圈,打造新硅谷”的主题演讲。

李泽湘,马化腾,李泽湘

李泽湘现场演讲实录

在开始之前,非常的感谢马化腾同学,他把大湾区概念从民间讨论、议论提升到国家的层次,引起了国家高层乃至世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也为在大湾区的年轻人提供了无法想象的机会。这是大湾区的作用。

今天在几个嘉宾讨论的时候,大家对大湾区有个定位我觉得非常认可,要成为科技创新2.0的版本,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的未来的城市。我要讲一点,“怎么实现前面这些嘉宾们描述的未来”?我的观点,应该以创新教育来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使得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港深莞”能首先冲出来,成为世界的新硅谷。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左边的照片是旧金山湾区,它里面有一个最核心的是硅谷,右边这个照片是我们的大湾区,它里面有一个核心的地带是香港、深圳和东莞,我们知道香港是国际都市,深圳是中国的硅谷,而东莞是世界的工厂。这三个地方优势互补,只要抓住这个重点,我觉得就抓到大湾区发展的核心点。

我1992年来到香港科技大学,我说在香港的教育、研究到产业,讲的俗一点产学研结合这条路,我在香港探索了20多年,在深圳创办固高,还有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也经历了20多年。最近10年我又在东莞的松山湖创办了一些公司,再加上机器人产业基地,同时也创办机器人学院,所以走的是产学研结合的路。

大家可能觉得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真正要做这一点真不容易,过去深圳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深圳的大学和深圳的产业结合起来,我觉得还没有做到这一步。倒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些学生跟科研,把深圳的产业结合起来,并且产生了一系列不错的成果。怎么把这些成果总结起来上升到2.0的版本,我觉得这是马化腾非常了不起的见解。

很早提出这个观点,是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嘉炜,那时候在深圳创办深港产学研基地,因为他曾经担任旧金山州立大学的校长,他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所以经过20多年的探索,终于到今天,最后上升到2.0的版本。这是我觉得今天这个论坛最重要的突破。

第二个是“互联网+”的效应,正快速的在整个大湾区、整个中国得到推广,使得我们整个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第三个,三个城市优势互补,各具特点。我们从创意到样机到批量的速度跟旧金山的硅谷比起来,至少是它10倍的速度,而且是1/10的代价。所以说这个竞争优势把它发展到极致,这是我们了不起的竞争优势。正是把这些优势系统的综合起来,实现我们2.0的目标。

具备了这些优势以后,还有哪些技术性的革命带来新的机会?技术性的革命,我们叫颠覆性的技术,现在也出现了,这是智能技术、智能时代。智能技术、智能时代有很多种称呼,有人说是AI时代、有人说是机器人时代、有人说是数字时代,都没有关系,都是一个山或者一个Coin的两个方面。

这里面主要包括芯片技术的突破,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还有就是生命科学也已经数字化了。所以这四个轮子将是驱动大湾区、驱动智能时代发展的最有力的发动机。

我们可以想象,在大湾区将出现一大批优秀企业,知名的世界品牌,这里包括智能产品与系统,我们讲的从芯片传感器到人工智能软件的应用,物联网可穿戴,AR、VR、无人机等等,也包括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技术来提升改革我们的传统制造业工厂,将通过这些技术的融合,新能源车、智能驾驶、智能物流,它会出现无人机、无人船,所有无人的东西。

上次马化腾、沈南鹏和特首有一个晚宴,原创是马化腾同学,他说香港可以打造一个国际创新中心,以香港的高校、研究所、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数码港作为物理空间,再把它延伸到河套,延伸到深港和深莞的科技园区去,作为我们的物理空间。

这些企业,一个是国际公司、研究所要进入中国,把它的切入点放在这里。二是中国本土的公司走向国外,它的国际总部放在这里。三是本土的创业公司通过本土的学校、教育,一个一个发展起来。所以要使这三类品牌企业起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政府必须做什么样的事情才能使得这个梦想城镇?刚刚很多人讲了,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人”,尤其是智能时代的科技人才。

一个大学计算机系院长说,要帮助美国培训一百万人工智能工程师,一个公司的CEO要培训10万深度学习工程师。我们的好朋友有五千人工智能工程师,所以我们在香港这么多年就不多,这些人去了美国、硅谷,少量的被一些大公司挖走了。所以我们这方面的人才积累,说实话是很有欠缺的,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创业的文化,香港有很多专业的人才,大家都对金融、律师非常看重,但是对科技、创业的文化并不多,这个问题解决必须从娃娃抓起,我们要创立一批新型的科技中学。所以,怎么改革我们政府的科技政策、移民政策,很多优秀的人要来香港,但是移民局的速度实在太慢,很多的障碍。

下面我就讲三个小目标。很多同事在构思,香港应该成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把国外的优秀人才,不管是短期或者长期吸引到香港跟深圳这里来,我们培养一大批也许不是一百万,至少是相当规模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技术人才。通过一个、一个行业融合起来,打造这些技术的孵化的前期,这样帮助香港工业4.0再工业化提供技术的支撑。所以这是第一个小目标。

第二个小目标,我们知道在过去30年,中国还有整个大湾区,我们吃够了没有芯片的苦头,我们的家电、计算机、手机核心一直自己没有拥有,大家也看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在未来十到二十年,我们将有机会重新定义智能系统、智能终端,有了这个定义,我们就有可能带动智能系统所需要的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智能的东西。

这是我觉得香港跟深圳、东莞联合起来可以解决30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叫港深莞智能芯片协同创新和产业化中心。我们也在整合一些资源进入到HKX,也投了很多这方面的项目,但是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抓住的核心。

最重要的一点,最后所有的东西都是人。虽然我们有几所在世界排名很前面的大学,但是说句实话,这些大学都是在论文的发表排名上不错,但是论文科研成果怎么和产业结合起来,还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我记得当年从香港科大到深圳创业的老师,去了一批,最后大部分又退回来了,因为各个学校都要用发表论文作为一个考评的结果,所以很多老师没办法去把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所以我说我们走出了一些不错的例子,也是通过香港科技大学一门机器人设计的课程,就是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一块通过动手,学会了一些动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里面出来了一批创业者,包括像大疆等等。

这个趋势实际上是在很多美国的高校也都在探寻的,乔布斯死后,美国创业者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乔布斯。怎么用系统的方式,用我们的工程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乔布斯。新型的创业人才需要把不同的知识整合起来,能够快速行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著名的创业者都是有类似的背景,我们也看到很多世界很好的例子出来,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以吸收借鉴,整个的培养模式将是从传统的模式转化到以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基于项目的学习,国际视野和品位,只有做到这四点,我们才能够实现工业4.0,培养不是打造山寨,而是国际品牌的人才。

我的第三个小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利用香港灵活的机制,建立一所私立大学,以设计思维培养这种创业人才为主,可以把他放到核心地区去,服务大湾区,能够把其他的学校也带动起来,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过来,他们的科研成果可以进入孵化器,也可以集成更多的人才知识在这里面。最后使得这些技术能够在香港,能够在深圳,能够在东莞落地,所以我们的2.0目标也就实现了。

问答李泽湘:

粤港澳抓了一手好牌,就是要突破公务员思维

媒体:最近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包括大湾区珠三角九个城市的城市规划,包括广州都在布局做人工智能这个产业。在这一块,您在这方面是专家,有什么样的建议?现在湾区正在规划建设中,中央也在收集这方面的建议。比如调研组来问到您,您会怎么样给中央这边提规划建议?

李泽湘:现在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热的词,而且也展示出一些很有潜力的应用。在大湾区里,有很独特的一些优势,包括世界水平的制造业,在物流、服务业、终端产品,在国内和世界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意味着我们有数据,有行业应用,是发展和推广人工智能落地方面最大的优势。

但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微电子,都是现在讲的智能时代驱动发展的几个最核心的技术。我们在人才的积累、基础的研究等方面,都是相当缺欠。香港的学校稍微好一些,但在过去十几年,我们这方面的一些人才都去了美国,去了硅谷。少量的一部分都被一些大公司挖走了。如果我们不加强在大学教育、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要去取得人工智能技术或者科技湾区的建设,是有很大的困难跟挑战的。

媒体:今年大疆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在两会的报告中有提到,在粤港澳地区有软件+硬件+智能终端的联动发展模式,这种联动发展模式,您能不能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一下,这种发展模式以后是不是可以有推广和复制的发展空间?

李泽湘:大疆的案例,实际上是十几二十年前深圳要做产业转型升级时所布下的几个局产生的后续作用。深圳、香港科大、北京大学,在深圳建立产学研基地,希望能够把香港的学、研跟深圳的产结合。大疆是一个例子,在过去十几二十年,我们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香港科技大学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深圳,在大湾区创办了一些企业,非常有影响的企业。

我们也在东莞的松山湖打造了一个“机器人产业基地”,其想法就是把单个的案例形成系统化、规模化。在过去两年中,我们已经培育了20多家机器人创业团队和公司,现在都发展得还不错。我们再进一步把这个模式推回到香港,也是我们打造HONGKONG X科技創業平台的目的,希望把三地融合,在深圳、东莞、香港能够落地。

媒体:我看到大疆在纽约、东京、旧金山都有分支机构,您觉得粤港澳作为一个湾区,跟以上几个地方,它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李泽湘:很重要的一点,香港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珠三角制造量,跟内地巨大的市场需求。从创意到样品或者到产品的速度,可能比硅谷要快十倍,比其他就具有更大的优势。

媒体:李教授,我是第一财经的记者,香港政府也成立了科技创新局鼓励科技创新,而马化腾去年提出香港科创产业还“差一点”,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大湾区对香港创新产业有什么样的意义?

李泽湘:科技创新要有所突破,必须要打破很多以前的框框架架,建立起一些适合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这方面,深圳过去十几年做的比较到位。深圳的高科技产业跟香港比较起来,这两个地方起步差不多。

刚刚马化腾讲香港手上握有一手好牌,但过去十几年打出去的实际上是烂牌。我希望通过大湾区概念的推动,不止这一手好牌,还有大湾区几手好牌打好。就是要突破很多公务员思维,用创新思维、创业思维打造政府的支撑体系。

媒体:您曾经说过香港应该从地产思维、金融思维转到创新思维、科技思维。您认为为什么这几年香港在创新领域大大落后?

李泽湘:我刚刚讲了,地产思维、金融思维或者是公务员思维,是对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很大的阻碍因素。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必须要突破原来整个思维的框架。首先看有什么各种各样的规矩,马上就想出来这不能做那不能做,要有冒险,有担当的想法,才能够突破原来的传统思维方式。

媒体:粤港澳未来如果差异性的竞争呢?

李泽湘:香港、深圳、东莞这三个地方是各有特色。一个国际都市,尤其是它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深圳,中国的硅谷,有敢闯敢干的文化。东莞是世界工厂,整个制造基地。这三个地方很自然就是一个互补性的东西。但三个地方要一块儿来,不是做一个零和游戏,而是打造一批国际化大企业,国际品牌在这里产生。

媒体:李教授,第一,您觉得未来有什么不能做的事情需要我们创新突破?第二,以大疆为例,无人机领域还是有些合规性的问题,您觉得怎么创新突破,解决这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李泽湘:首先要搞清楚创新科技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土壤,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支持。把不适合于不满足于这个创新科技发展的障碍,大胆的突破。要对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时代,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很多特点,要想清楚,建立适合于它发展的土壤和生态。

无人机就像汽车,像航空一样,要取得健康的发展,法规跟技术市场的应用,要同步。没有法规,产业也很难发展起来。只是法规的制定要科学,要跟市场技术的发展同步起来。在这方面,我觉得美国政府在制定一些法规方面,过去几十年在一些行业有非常好的做法。我们怎么去学习,吸引,不是一些行政式的主导。

媒体:李教授,您好,您刚刚提到国内在高科技人才这块还是相当缺乏的。您觉得之前在高校还有企业环节,人才的培养、输送维度如果做得不好,造成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借着粤港澳大湾区契机,能做哪些事情来促进双方的联动?

李泽湘:这些年不管是深圳还是内地,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远远落后于产业,尤其是科技产业的发展。没有对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发动机、推进机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从创新人才的发展机制、要求方面大胆的改革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在理工科人才的培养。

媒体:李教授,现在X科技创业平台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进展?我看到去年一年您这边提出要孵化大概一百多个项目,在孵化项目的类型、数量和投入资金是什么样的状况?

李泽湘:经过过去一年不到的时间,在香港各界,从各个学校的创业导师、产业顾问还有运营团队的努力之下,我们做了很多校园行,推动学校的老师、学生,把他们的科研成果、课题项目走出去,去创办公司或者去探索怎么样转化成产品。第二,我们在香港社会群体里,在硅谷想回香港、回内地创业的群体里进行了一些推动的工作。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现在差不多有20多个项目,马上要完成投资或者在最后考察阶段。而且这些公司让我们非常惊讶,我们开始对在香港做这么一个平台能不能成,能做到什么样的地步,还是没有底。经过一年的运作,我们信心非常充足。

第一,香港很多学校,优秀的年轻人,他们愿意走出来创办他们的企业。第二,早期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的学生,去了美国硅谷工作了很多时间,他们把他们的创业想法甚至把他们的美国同事都拉回到香港进行创业。因为未来系统应用需求在中国。所以我们在加大这方面的工作量。

媒体:今年中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您认为在科技方面这些城市之间能做怎样的合作?比如深圳已经有非常完善的科创产业,您认为它是否还需要周边城市的一些支持呢?

李泽湘:即使像美国的硅谷,它有斯坦福,有那么一大批非常牛的企业,还是需要把世界各个知名大学,世界各个地方的年轻人,吸引到美国硅谷去。深圳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光是大湾区的人才、教育、科技资源,远远达不到深圳本身和大湾区的发展需求。我们不止是整合自己手上的牌,还要从世界各个地方把优秀的创新资源整合到这里来。

媒体:您觉得大湾区跟硅谷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们要想达到这个大湾区最好的效果,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泽湘:几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是教育、基础研究、大学。这完全还没有跟科技创新,我们大部分的创新科技企业,都是由草根创办起来的,还没有学校的学生、老师直接把他们的科研成果转化,学院派的创业还是非常缺少。

媒体:您对政府有什么样的建议?比如是由政府主导进行高教方面的改革还是由市场自觉引导?

李泽湘:我们对香港政府也提了很多很多,关键问题是政府要能够像一个创新企业的心态。对于这些好的建议,他们不是不知道,而是怎么快速行动。五年十年后再动,这个机会已经没有了。对于三地的政府来讲,刚刚马化腾讲了,能够让活跃在大湾区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创业者,尤其在他早期时,把整个看成一个统一的地方。

湾区人才计划是不是能够推动,如果是进入到湾区人才计划的,不管大小。现在我们对于内地工作能给两地牌的,要么是资本家,投资过了几百万,是可以的;要么是政治家,是政协人民代表,给一个两地牌。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方便提供给在湾区创业的年轻青年企业家。

媒体:您刚刚有提到教育方面的问题,我看到科大在研发过程中是世界先进的,包括谷歌的眼镜配件也是科大做的,当时是挺轰动的新闻。您觉得在科技研究上,香港的短板在哪里?会不会有一个什么方法来突破这个短板?咱们已经有很好的技术,怎么把它推出去。建立粤港澳湾区以后,在香港的定位上会不会有变化,粤港澳各个城市的分工又是怎么样的?

李泽湘:在香港科技大学积累了相当多的科研成果,有少部分的科研成果最后通过深圳,通过湾区,得到产业化。但也有相当的科研成果最后被台湾或者其他地方拿去完成了产业化。还有更多的是停留在学校的实验室,停留在论文阶段。学校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最近也成立了一些新的机制,建立了一些新的平台。马化腾先生也是科大技术转移的顾问,我们希望能够把更多的东西转变成产品。同时我们也在检讨,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角度,怎么能用一些更新的方法培养敢于去创业的学生。而不是仍然按以前一样去美国,去硅谷,去金融界。

媒体:据我所知,现在不仅是东莞、佛山以及有些城市,都在布局机器人产业,从过往的发展我们也知道,这些地方的产业在协作上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刚刚您讲了不止是竞争,还有协作。对未来机器人产业协作方面,能有一些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李泽湘:不止佛山,广东、全国可能有几百个产业园区,关键是这些产业园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有什么特点,从核心技术着手,一步一步走出去。第二,佛山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跟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园区怎么协作配合,我们也有一些探索。首先是一些成功经验、失败经验的分享。这就是很重要的协作。比如说固高在佛山建立了研究院,也有错位的发展,因为佛山的产业跟东莞的产业有相象的也有不一样的方面。

媒体:刚刚您提到我们在香港搭建平台孵化项目,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没有可能这个项目在孵化初期三地一起做,对于企业之间技术人才的交流,您有什么建议?

李泽湘:这是非常好的问题。以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都是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DNA已经成型,再想办法出去。大家发现这个过程是很艰难和痛苦的。能不能用大湾区的资源,在一开始企业创办和孵化的时候,就具备一个国际化的基因和框架。这也是为什么HONGKONG X、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等,我们确实是把香港、深圳、东莞的条件,在公司的框架朝国际化进行布局。我们也在推动HONGKONG X在深圳建立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媒体:没有提出粤港澳合作的时候您已经做得很好,在松山湖投资。您对香港的科研人员还有大学教授,想重新做您这一步有什么建议吗?对于其他科研人员。

李泽湘:香港科技大学进入到深圳是1998年开始,当时我们去了一批教授,在那儿进行人才培养,跟企业合作或者应用,后面香港又去了其他一些学校。一部分老师退回来了,有一小部分坚持下来了。这跟香港的学校对老师的评价,有极大的关系。学校不能只是用论文来评价一个老师,应该要把论文、教育,还有怎样推动产业化发展,作为大学对老师的评估。我相信更多老师才会涉足到深圳、东莞或者大湾区,去实现他们产业化的理想。

李泽湘认为,大湾区发展的核心点就是香港是国际都市,深圳是中国的硅谷,而东莞是世界的工厂,抓住核心核心的核心就是人才,人才的核心是新型的大学。

相关领域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