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来白云峰:信息文明时代,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2017年11月28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携手北京师范大学、腾讯、GSV(全球硅谷投资公司)、好未来联合主办,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导的首届GES未来教育大会(以下简称“GES大会”)在北京开幕。

在本次大会上,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白云峰就中国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分享。

他认为,教育的变革一定要走在产业变革前面,技术进步是解决教育普惠问题的有效方式,教育变革和技术进步将决定中国教育未来的走向。另外,在教育孩子方面,除了关注底层的一致性之外,应该更加关注教育的多元化。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力(知识传输)将被AI替代,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思考力将更加重要。

教育,好未来来,人工智能,知识力,教育科技

【白云峰现场演讲实录】

非常荣幸好未来能够受邀参与这样一场全球瞩目的未来教育大会。我们是一个很年轻的团队,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进行中国基础教育底层的思考和实践,在过程当中发现了很多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同时也探索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变革的更多可能性。这一次,我们是以一种学习的心态参加未来教育的研讨,如果今天我们对于教育的思考,会影响30年之后中国教育的未来;如果我们思考的深度和宽度,会影响到未来中国的中小学生,那么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神圣而有意义的。

AI科技——实现教育的另一种路径

首先向国内外的嘉宾友人介绍一下好未来。好未来的前身叫“学而思”,学而思诞生于2003年,那一年我们正和我们的国家共同经历着一场考验——非典。那段时间,中小学生不能去学校上课,只能在家里学习。于是有一群北京的中小学生们思考了一个问题——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家也像在学校一样学习?由此,他们想到用上网的方式,通过登录互联网,开始了自学的过程。

 与此同时,在北大和清华高校里有一群大学生,他们在寝室里也不能外出。于是他们在网上建立了网站,建立了基础教育的论坛,利用自己的闲余时间,给这些在家上网学习的中小学生们进行答疑。

结果,当非典过去之后,这群学生就成为了2003年学而思走到线下的第一批学生。

我在想,人类社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类社会在面临困难和阻碍时从来没有停止思考,没有止步不前,我们一直在尝试以新的方法和生产工具来解决新问题。

7年之后,那群当初想到在家上网学习的学生最终考取了北大、北师大、港大,还有一些学生去了国外深造学习。14年前的思考,决定了他们学习的未来。

对于好未来而言,我们的前身叫学而思,因为我们一直在坚持学习和思考。事实上,2003年也是在线教育的萌芽和初期,好未来就是在那时埋下了互联网教学基因的种子。

同样在7年之后,2010年,好未来正式成立学而思网校;又过了7年之后,2017年,学而思网校的学生已经遍布30多个地区。

从2003年到2017年,我讲述了学而思诞生的故事,也是好未来成长的故事。14年的时间,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壮大,伴随着客户和家长的需求,学而思从一颗小的种子,成长为今天这样一颗大树。大家可以发现,从学而思到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科技在实现教育方式变革的可能性。

今天的好未来,从K12领域扩展到0-24岁的领域,从学科类的学习扩展到数字类的学习,从教学内容的供应者扩展成为教学系统和解决方案的供应者,从教育本身扩展到教育公益事业,一直走到今天这样一家综合性的教育科技集团。

 过去10年对于科学技术的思考,铸就了今天这样一家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教育企业好未来。所以我们坚信,我们今天对于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思考,在未来10年乃至30年之后,会铸就一个能够为中国教育发展作出更多贡献的教育、科技企业——好未来。

从教育一致性到教育多元化 学生应具备“三力”

好未来发展至今已经有三万多名员工,这三万多员工之中很大一部分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为人父、为人母。我也不例外,除了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之外,我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

因此,我和我们的员工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与美好的人生?我们应该培养出孩子怎样的能力,才能让孩子更能迎接未来世界变化和挑战?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和员工之间、我们与同行业之间甚至行业之外的一些优秀伙伴,都在不断进行交流与探索。

一年多之前,我跟我的儿子进行过一次有趣的对话。

 当时,学校老师布置了一个题目,叫做“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问他,你打算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他说:“爸爸,我想成为一个Baseball Player(棒球运动员)。”我一听很惊讶,因为大家都知道棒球在中国远没有乒乓球那么普及和热门,是很小众的一项运动。

 于是我问他,你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和爱好?他回答我说,除了棒球之外,我想成为考古学家,我相信中国千万的家长跟我那个时候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习惯性地会去担心,自己的孩子在中国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之下,是否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是否能够获得更好的资源和发展机会。考古学是神圣并且非常有价值的,但在中国,考古学还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因此更多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学数学、计算机、金融等,从而在日后进入更具发展前景的职业。所以我依然不死心,我问了他第三个问题,除了考古和棒球,你还有没有其他的爱好?他看着我就不说话了。

 这时我反问了他一个问题,我说,老师怎么样?他的回答是,我为什么要成为你。

我从这件事情得到了反思,作为中国的普通家长,我们关心孩子的未来,我们担心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工作机会,在未来工作过程中可能受到伤害,这些担心都是正常的。但我们有时可能会忘了,孩子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半年多之后,我又看到了一篇TED演讲,这个演讲的标题是:长大以后,我希望成为一个健康和快乐的人。这个演讲带给我非常大的震撼。

 看完这个演讲之后,当我再次思考孩子的发展、中国教育的发展,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不去跟我的孩子聊聊,你为什么想成为棒球运动员,你从棒球运动中学到了什么。后来我在跟他妈妈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他喜欢棒球只是源于他的启蒙老师对他的鼓励和引导,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一个启蒙老师对于孩子心灵成长会产生如此重大的作用力,原来“老师”这个称谓在孩子心中是这么神圣。即使我作为一个父亲的身份,也远远没有一个老师的身份对孩子的影响力大。

 我想探讨的第二个问题是,当我看到儿子在教练的鼓励下,在从事棒球这个运动的时候,从来不喊苦、不喊累,能够面对失败并充满了团队精神,我在想,其实在运动的过程当中,孩子就慢慢地感受到了团队精神、为一件事情全力以赴的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等很多宝贵的品质。

 那么,当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今天中国的教育,思考孩子们未来的成长方式,是不是应该除了关注基础教育的一致性外,关注未来教育的多元化?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而经过我们和教育专家学者的沟通探索,我们发现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三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有价值,我把它称之为“学习力”、“思考力”和“知识力”。

 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在“知识力”上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英国和美国也曾号召向中国学习基础教育。举个例子,在2009和2010年PISA综合能力测试中,中国孩子都拿到了第一名。在2015年年底的PISA的测试中,中国孩子在数学、科学、阅读三个领域中名列前茅。

还有另外一个案例,美国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大样本测试,他问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小学生,1/3-1/4=?美国学生只有27%做对了这道题,而日本有65%,韩国有87%,中国有93.6%。这说明,在改革开放的30年过程中,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我们依然会从中发现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在整个2005年PISA测试中,中国孩子数学排在全球第6位,科学排在全球的第10位,而阅读只排在全球第27位。这反映出中国孩子在知识力以外,可能还欠缺学习力、思考力等重要的素养和能力。

在未来的30年时间里,人工智能会对教育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变化,它会影响到知识力的问题。在所有背诵、计算和考试类相关的领域,人脑可能比不上电脑。“吟唱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读”,而现在的语文课堂里,很多孩子会说,老师你应该了解这个诗背后的含义,因为孩子可以查百度文库,认为百度文库是一个更加聪明的老师。

在计算过程中,人脑很多时候其实都不如电脑,甚至在高考过程中都很难超过高考机器人。去年,机器人在高考中考了134分,而优秀学生的联队考了135分,仅仅高出1分。更不用说最近的AlphaGo。

所以,我们要思考在未来10年-30年的中国教育中,我们到底应该构建学生的哪些能力,来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我认为,知识力看起来非常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和科技所替代,而学习力和思维力才可能是未来学习的核心价值。学习力是指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和探究能力,思维力是指抽象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思辩性思维,这些能力、思维可能是未来指导中国基础教育、学生培养模型的方向。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思考力和学习力将构建未来学习的主要环节,好未来也提出了“受益一生的能力”作为未来10年-30年培养学生前进的方向。

而人工智能和科技到底将会为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在未来的教育中人还可以参与哪些环节?在牛津大学基于365个行业的分析和调研中,我们发现教育是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

在好未来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课堂环境中,可以用ITS(智能教学系统)和IPS(智能练习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学而思的魔镜系统(表情识别技术)能够关注课堂当中每个学生的即时反应和获取知识的角度。事实上,行业中的语音识别系统也代替了原有的传统听力方式。

 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能力培养,而非知识的传授。我同样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课堂能够更精细、更精准的了解学生,从而实现5000年前孔子说到的因材施教。

全球化时代 “教育+科技”连接世界未来

 今天,中国的产业正逐渐全球化发展,这必然带来人才的全球化发展,而人才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带来教育的全球化发展。

 好未来在整个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在秉承着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希望帮助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这也是我们与MIT实验室进行科学编程的合作、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还未优秀企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和连接的初衷。好未来希望为中国的中小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产品。我们知道,人类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重要的革命,农业革命造成了农业文明,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文明,能源革命造成了信息文明。而每一次社会生产力在推动的过程当中,都伴随着教育模式的变革。

在5000年之前的农业文明时代,教育关系是一对一的师徒帮带制;工业文明时代实现了教学标准化,以解决人类学习和成长的问题;如今我们已经来到了信息文明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又该以何种教育方式,来引领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未来?

过去20年,我们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如今,我们更希望做到“中国创造”,我们今天思考教育的学习方式,将会决定中国教育未来30年的走向,我们希望在“Made in China”的基础上,还能实现“Education in China”。未来,对于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我有两个思考:

一、教育的变革一定要走在产业变革前面。教育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行业,我们今天播下的种子,不会在今天发芽、长大,而是会在20年、30年之后收获中国教育的未来。

二、技术进步是解决教育普惠问题的有效方式。我从未看到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当中,带来了很多的人类退步,事实上有人会说,它会带来一些失业,比如说工业文明的时候,铁路的修建码头工人失业了。但不会说因为电商的出现,实体经济受到了影响。但是事实上,技术进步的本质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用更好的方式去普及中国教育的广度、深度。所以我认为教育的进步,才是真正解决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化、实现教育普惠化最好的方式。

狄更斯曾经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更加愿意相信,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在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教育科技机构的共同参与下,我们一起携手迎接更好的未来。

相关领域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