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和家沈亚楠:到2025年,每天提供一亿公里出行服务

2018年4月20日,由亿欧汽车主办的“预见·科技出行——GIIS 2018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峰会”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举行。来自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汽车供应商、科技公司、自动驾驶企业、动力电池企业以及智能出行平台等近30位嘉宾,围绕产业政策、产品变革趋势、车企战略、品牌塑造、供应链创新、投融资新风向等话题,共同探索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其中,车和家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发表了以“科技出行的理想与路径”为主题的演讲,他认为:

1、汽车行业分为1.0、2.0、3.0时代,这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递进和迭代的关系;

2、在汽车2.0时代,车厂就应该提供更多的智能互联的服务,汽车是一个服务载体;

3、纯从经济、出行的成本角度讲,特别是在城市地区、高密度的城市地区是没有理由再拥有一辆自己的车;

4、车和家的定制网约车会在2020年上半年面世,下一步将建立网约车管理平台。

沈亚楠,车和家,沈亚楠,网约车,科技出行

沈亚楠现场演讲实录(有删改)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车和家对汽车行业的理解。我们把汽车行业分为1.0、2.0、3.0时代,这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递进和迭代的关系。我们现在处于汽车1.0时代,汽车1.0时代从工业革命就开始了,它的表现形式产品就是传统的燃油驱动车,它的产品定位其实就是一个驾驶工具。

这里面对于车厂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就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和加一定的售后服务的关系,在很多时候,这样的关系也是透过所有的代理商来达成的,这是1.0时代。

很快我们就要面临2.0时代,2.0时代的驱动因素就是数字时代的革命。毋庸置疑的第一点是,车要变成电动汽车,用电机驱动。更大的变化是从原来独立的机械产品变为智能互联的产品,这也是数字驱动扮演更大角色的原因。

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车厂跟用户之间的关系就不简单是一个产品的关系,除了卖这个产品之外,围绕着它作为一个智能互联终端的产品,车厂就应该提供更多的智能互联的服务,汽车是一个服务载体,这是2.0时代。

当我们努力打拼2.0的时候,3.0时代已经在门口了。3.0的驱动因素是人工智能,大家都会认可人工智能很大的应用场景就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会怎么改变汽车行业?就是无人驾驶加共享的出行空间。很多车会变成无人驾驶的共享车队。到了3.0时代,车厂和代理商和客户的关系不是一个卖产品的关系,而是里程交易的关系,卖给客户的是服务,这个衡量尺度是卖给客户多少公里的出行服务,而不是一辆车。

1.0、2.0和3.0在我们看来不是互相替代的,不是说到了3.0时代就没有2.0,它是不断迭代的过程。基于此,我们车和家认为,未来的汽车行业会演化成两个不同的行业:一个行业始终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拥有自己的车,这是私人拥有车辆还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很快,更大的市场会演化出来,就是出行服务。为什么觉得出行服务的市场会比私人拥有车还大呢?我下面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按照UBS(瑞银集团)分析来讲,无人驾驶使车上面成本的增加,但是减掉了驾驶员的成本之后,无人网约车成本会降到每公里两块七毛三,这样就相当于你用无人网约车比你自己开车要便宜。但今天在美国,你自己开车还是比打车便宜。

但中国的情况已经不是这样了,中国的情况是,假设是在一线城市,如果你买一辆十五万的车,其实你的综合使用成本已经达到三块钱。考虑你车辆的折损,考虑你的燃油、保险、停车,总的成本算出来的。但其实今天我们的网约车,如果打滴滴快车,综合下来平均是两块五一公里。理论上来说在北京除非买一个很贵的车,不考虑打不到滴滴的情况下、不考虑服务水平的问题,从经济上讲,自己买一辆车已经没有意义了。

根据我们对其成本的分析,到了2030年的时候,电动化的无人车的成本不到一块钱人民币。为什么说这个市场会分化成两个市场,很多人如果不是以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是从生活品质和个人爱好角度讲,他还会拥有自己的车。假设纯从经济、出行的角度讲,基本上是没有理由,特别是在城市地区、高密度的城市地区是没有理由再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人不是完全的经济动物,他还有感情。

我们再深入的看看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纯从中国来看的话,今天我们如果把整个的出行看成总的盘子来讲,中国2018年每人每天的出行频次是0.8次,发达国家平均是1.7次,相当于在今天我们的网约车每天的单数是3700万单,相当于网约车对市场的渗透率只有3%。

我们展望一下2025年会是什么情况,保守估计,2025年中国每人每天出行1.4次,每天国内将发生两亿次的出行,网约车渗透率应该是多少呢?

这里面我们还是要做一个估计,2016年到2018年,网约车的成长率大概是49%。也就是说我们假设相对保守的就40%的年增长率一直到2025年,网约车的渗透率就会达到22%。

我们假设22%的渗透率,到了2025年我们网约车每天单量就会到4.4亿单,每天产生的金额就是90亿元人民币,为什么说大家一直不断地看出行领域,因为这个市场是比今天的汽车市场更大的市场。一部分的汽车市场还是现有的个人消费者市场,还会存在很大,但是演化出更大的市场是服务市场,汽车不再是一个个人消费品而是生产工具。

那我们看在这个格局下未来的发展会怎么样。首先看中国的情况,我们刚才讲了滴滴一天是2500万单,仅仅覆盖了我们现有的30%的渗透率里的2%,对于滴滴来说也是巨大的市场潜力。假设我从今天的2500万单演化到未来的每天4.4亿单,假设滴滴继续保持他现在75%的市场份额的话,这个市场是巨大的。

所以也就是说为什么美团等很多人都要冲进来,这个市场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不要忘了中国只是市场之一,其实还有更大的市场,发展中国家很可能是他们会跳过个人买车这个阶段,就像中国人从有线电话直接跳到无线电话手机一样,在印度很有可能会跳过私人拥有汽车的阶段,直奔共享汽车、网约车,再到无人驾驶这个阶段。这个市场是更大的,它完全没有存量的个人汽车的市场。全球的市场整个的机会也是非常大的。

但是,现在依然还是存在问题。为什么想要进到这个出行领域去呢?要看到这个领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现在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说今天在整个网约车出行的平台上,供应方的效率是非常低的。我们把网约车的市场划分成需求端和供给端,需求端就是线上平台,来抓取大家的出行需求,然后做需求和供应匹配的,这个现在当然是滴滴最大了,美团现在杀进来了,当然还有曹操、易道、神州等,这是需求端。

但是真正的供应端是什么呢?供应端主流是2500万台滴滴车主私人拥有的的车、一些小规模的私管平台和已经产生了小规模的车队管理公司。也就是说在供应端这一端很散乱,基本上没有效率,谈不到数据驱动,谈不到智能构成,因为你的需求端是非常强大的智慧平台,其实供应端还是很零散的,这些人他自己去买车,自己维护保养车,自己调度自己,其实效率是非常低下的。

第二个问题,即使是今天这样的情况,虽然已经到了两块五了,其实还是很贵。专车以北京为例,如果打五公里来看的话,北京是二十二块钱坐专车,出租车十九块,滴滴快车十四块,但是比坐地铁,坐公交还是有差距的,这个需求还是很贵的。

我们车和家在里面做什么?我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几个问题。第一就是说现有的车队是零散的,他们都在用为私家车设计的车在做零散车队的运营管理,没有效率,车本身也不是为网约车定制的。第二个问题是说即使是这样还是很贵,即使很贵体验还是很不好。那么,我们会在出行领域和滴滴一起合作,但是车和家自己的豪华七座增程式中大型SUV会在今年下半年跟大家见面,明年年中上市。我们的定制网约车会在2020年上半年面世。

我们希望到2025年能够满足,在刚才我说的4.4亿单里面,大概是30亿公里每天的服务里程,我们希望在这个服务里程里面至少提供每天一亿公里的里程服务,透过我们的产品和平台,和滴滴风平台合作。

所以我们的路径还是1.0、2.0、3.0,这1.0、2.0、3.0分别解决刚刚我说的三个痛点。车队管理无效、成本高、服务体验差。我来解释一下车队运营的1.0时代,我们会做定制的电动汽车。定制之后电动化成本会下降。跟私人买车不一样,网约车的成本里面25%是能耗,从燃油转向电以后,这个成本会下降25%左右。通过定制电动车之后,我们的车其实是能够跑满60万公里的,这样的话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讲,折到每公里,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总拥有成本)就会下降。

接下来就是2.0时代,我们会集中力量做网约车管理的平台,不是滴滴线上平台,是线下管理司机和管理车队的平台。通过智能平台的角度,进一步的优化成本结构。

3.0可能要到2025年才会真正商用。我们会做自动驾驶的平台,会做自动驾驶的无人网约车。这样的话就是我们车和家的路径。

还有几个未解之谜,也愿意和大家一起思考。并不是我们找到了所有事情的答案。譬如说未来都变成网约车了,政府政策到底怎么影响它,有很多问题。还有,最近我跟一个MIT的教授在讨论这个问题,你这个逻辑很对,但是你要想如果有22%的渗透率,中国今天的路已经这样了,如果22%的渗透率变成大家不做公共交通做你的网约车,虽然很便宜很好,但是交通到底能不能承载,说实话我也没有答案,那时候可能私家车少了,网约车多了。这个比例到底是怎样的,会怎么影响我们今天已经拥堵的交通,我也不知道。所以说有两个未解之谜,可以未来跟大家一起讨论,但是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车和家想要做的路径是很新兴的,谢谢大家!

相关领域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