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松会战”唤醒父亲邓晶瑜携笔从军参加抗战

星级:
邓晶瑜(1911~1985),原名邓家瑜,安徽省繁昌县三山(今芜湖市三山区)人。邓晶瑜自幼喜爱美术,1927年4月前往上海,投奔以绘画创作为生的长兄邓格飞。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西方油画、水彩画艺术逐步进入上海。邓晶瑜常去观摩西方各种流派的画展,精心临摹其优秀作品,从中领悟海外艺术大师所表现出的技法与神韵,然后再将其所见所思融汇到自己作品中。邓晶瑜坚持刻苦学画,

​​​​​​​

“沪松会战”唤醒父亲邓晶瑜携笔从军参加抗战

2020-09-21   

(邓修全)

沪松会战在电影”800“热播时再次掀起全民族爱国激情,抗日先烈们在国土沦丧时,凛然不屈、视死如归,拼死奋战的每一个场景令中华儿女热泪盈眶。正是亲眼目睹了这场会战,才让才华横溢,事业如日中天的父亲邓晶瑜离开了上海繁华的文艺复新中心,携笔从军,于1937年8月来到148师,随军奔向战场,从事了8年的抗日阵地宣传工作。

就在“沪淞战役”中,空军阎海文奉命驾机轰炸上海虹口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回途中飞机被敌人高炮击中,紧急跳伞时却落在敌人阵地,英雄阎海文用自己热血和对国土的无限热爱与日寇奋战到最后一颗子弹时,饮弹自尽,行为感天动地。父亲了解到此情感慨万千,随即根据空军烈士英勇事迹,挥笔绘制了当时激励多人走向战场的宣传画《阎海文空军壮举》,以此激发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顽强抗击日寇侵略的决心。

父亲邓晶瑜生于1911年4月,7岁丧父后上了小学,14岁因家境困难离开校园,15岁来到三山“姚恒大”布店学徒,受冻挨饿,饱尝老板欺凌。1927年3月,北伐军来到三山,老板携家老小外出躲藏,锁在店内阁楼上的父亲看到北伐军宣传国民革命道理后设法逃出,在店铺大门上画了一幅《老板欺压徒工丑恶真面目》的漫画后,随即走到芜湖参加北伐军,因年龄太小未能如愿,又步行三日来到南京学兵学校招募站报考军校,当时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军事政变前夕,政局动荡,学校停止招生。

父亲走到镇江才爬上火车,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大哥邓格非。大伯早年在上海大境关帝庙附近开了“格非画室”,颇有影响,既画人像,也绘制其他美术作品。大伯画画时,父亲就去观看,大伯也认真讲解。勤奋好学与绘画悟性,父亲短短时间内绘制的肖像就准确传神,很快成为大伯得力助手。不久,大伯便要父亲负责绘画,二伯邓乐尔负责道具制作,自己负责业务联系与管理,形成一个家庭美术工场。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西方油画、水彩画逐步进入上海。父亲常去观摩一些国外各种流派画展,精心临摹优秀作品,从中领悟大师所表现出的技法与神韵后,再将所见所思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很快集东西方绘画与一体,形成大众喜爱的绘画风格。

30年代的上海已成中外文化艺术聚集地,中国传统戏剧、西方文明戏纷至沓来。为争夺市场,增加票房收入,各戏剧团体、剧院都在布景灯光、服装上加大投入。上海演艺界一些知名人士看到大伯与父亲所作的美术作品,即刻邀请兄弟俩绘制舞台布景。父亲在大伯的引领下进入上海文艺圈的同时,最早将掌握的西方画技系统地运用到戏剧舞台上,父亲创造性地通过绘制远、中、近景来呈现舞台立体空间,使上海多家剧团、剧院舞台焕然一新,父亲通过创新彻底改变了多年来中国舞台单一简陋状况,并迅速在业内得到推广,在揭开了中国舞台美术发展最早篇章的同时,也一直为淮剧以及虹口翔舞台、凤翔园舞台、沪西大剧院、民乐大戏院、长宁大戏院、东新大戏院从事制舞台美术设计与制作,家境也随之逐步夯实。

正在父亲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日寇将战火烧到了上海,战场惨烈地搏杀令人惨不忍睹,父亲将家人送到故乡后,随148师部赶到蒲口,参加南京外围保卫战。随即又随部队前往广德机场展开保卫战。在阻止日军进入广德时,日军在飞机坦克配合下,狂轰滥炸,无恶不作,由于火力悬殊,伤亡过大,部队奉命撤退,来到安徽石台县进行整顿。在广德抗战期间,父亲亲眼目睹了日寇在广德犯下的罪行,创作绘制了大型宣传画《日寇在广德的暴行》。

抗战期间,一场会战能让部队损伤过半,部队改编、重组、取消番号习以为常。抗战初,部队给父亲配置了手枪,配备了勤务兵,颁发了军衔。八年抗战期间,父亲一直根据战情奔波在多个部队与战区,在绘制孙中山及最高长官画像的同时,也深入战场前沿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八年间、父亲先后调入29军集团、146师、58师、52师,随军前往安徽青阳、南陵、 顺安、东流、至德、绩溪、广德、江西东乡、江西樟树、宁国港口等多地,参加了南昌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在战场上绘制了大量激励战士们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宣传画及大幅标语,创作了《文天祥正气歌》等多幅大型油画、宣传画。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父亲前往南昌绘制了5副一组大型油画《南昌受降图》后因眼睛疾病离开部队。抗战结束,父亲退伍回家,家乡政府将一座当地汉奸的豪宅安排给父亲,父亲予以拒绝,不久在芜湖中二街开设了《晶瑜画馆》,以绘制人物肖像维持生计。

1949年4月下旬,芜湖解放,解放军及时找到父亲,要他组织绘制迎接芜湖解放的宣传画与宣传标语,那些日子,父亲带领一些青年美术工作者,满怀激情,在芜湖营造庆祝解放的喜庆氛围。不久,父亲又领着年轻人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宣传。

新中国成立后,邓晶瑜任皖南文联常委、芜湖市青年美联主委、1951年父亲邓晶瑜代表安徽省美术家出席了《华东地区美术作品展览观摩筹委扩大会议》。1953-1961年,邓晶瑜受聘为安徽省艺术学校,讲授美术课。解放后,父亲充分发挥舞台绘景的专长,在1954年9月华东地区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他为《天仙配》、《女驸马》、《双丝带》设计绘制的舞美,均荣获舞台美术一等奖。

父亲邓晶瑜始终坚持不断创新。1964年,他创作用纱布代绸、代呢、代布制作现代戏服装160件在北京展出,受到文化部和文艺界专家的重视、赞赏与推广。为了提高舞台艺术整体效果,邓晶瑜对歌剧《江姐》、《梨花坞》的服装采用水纱布代替布料、呢料、绸料制作。父亲亲自染色,自印图案,以双层或多层纱布染色熨平,刻花纹、喷涂料,制成便服、军衣、西服、呢大衣等。因纱布的吸光效能好,不反光,有质感,起到了演员着装挺刮、飘洒的神奇效果。为此,安徽省为邓晶瑜在合肥和芜湖举办舞台美术改革成果展后,又推荐他参加现代戏革新项目--"全国现代戏舞台美术革新成果展览"。邓晶瑜赴京展览得到文化部领导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典范"。文化部领导亲自接见邓晶瑜并合影留念,随后被文化部选派参加建国十五周年国庆观礼。1965年,国家《戏剧报》第9期刊登了邓晶瑜撰写的文章《用纱布制作现代戏服装的尝试》。

文化大革命后期,邓晶瑜担任梨簧戏《窑火正红》的舞台美术设计时,大胆选用塑料薄膜绘制外景,用油画颜料在塑料薄膜上绘制竹林,竟然取得意想不到的出奇效果。

从1955年为安徽省歌舞团绘制赴北京调演的歌剧《刘海戏金蟾》起,邓晶瑜曾先后为安徽、江苏、江西等省、市多家剧团绘制布景近百部,被省内外多家剧团聘请担任舞美设计。

1956至1964年,父亲邓晶瑜的年画《有心学习不怕老》、《胖娃娃》、《毛主席接见龙冬花》、《传授农艺和油画《东河抢险》、《春到茶山》等相继正式出版发行。其中《胖娃娃》、《毛主席接见龙冬花》先后再版4次,总印数超过了100万张。文革期间,他绘制的近10副毛主席大型油画像每幅都达60平方米以上,悬挂在城市最显目的地方。

十年动乱后,父亲将兴趣转向了国画,留下了很多山水画作品。1982年,部分国画作品曾被日本文部省购买。1983年创作的国画《天都颂》在北京首都美术馆展出。晚年多次游览黄山,创作并发表国画《黄山秋雾》和《山水》等作品。

1985年12月26日,74岁的父亲在接到离休报告17天后,因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芜湖日报当即刊发了讣告,1986年4月,父亲遗作展在合肥举行,中共安徽省顾问委员会主任袁振为父亲画展书写了展名,安徽省省长王郁昭、副省长邵明亲临遗作展开幕式。

邓晶瑜从事美术创作近六十年,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美术事业。父亲绘画区域广阔,素描、水彩、年画、油画、国画、舞美、人物、山水样样精通。他绘制的各类作品及3000多张人物肖像、舞美绘画论尺寸无法计算、无人能及。

父亲审时度势,他在各个不同时间都以满腔的热血捍卫着民族利益,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他一生绘制的大型油画、宣传画、年画等美术作品都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配合政府凝聚民心,彰显国家政治主张。

父亲的画不是绘制在战火纷飞的战场残墙断壁上,就是悬挂在都市繁华核心区、政府礼堂中、民众舞台上及千家万户的客堂间、父亲的许多作品虽无法留存,却通过大众视野铭刻在许多百姓记忆中。

近些年,抗日战争主战场许多会战真实场面再现,这让人们更加全面了解了这场8年战争的惨烈。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沪松会战时父亲抛弃一切奔向战场,以身报国,令我仰望。

(本文根据父亲近期解密档案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