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旋孢腔菌导致小麦根腐病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星级:
禾旋孢腔菌是导致小麦根腐病的致病病原,一般是在小麦苗期通过感染小麦种子和病残体感染作物,而后在温度达到16℃后通过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温度达到25℃后发病,侵入叶组织,并在寄主组织间蔓延,并分泌毒素,破坏寄主组织,使病斑扩大, 病斑周围变黄,被害叶片呼吸增强,最后以蔓延侵染种子。

禾旋孢腔菌是导致小麦根腐病的致病病原。小麦根腐病分布很广,尤其是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更重。小麦感染根腐病后,常造成叶片早枯,影响籽粒灌浆,降低千粒重。穗部感病后,可造成枯白穗,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更大。种子带病率高,可降低发芽率,引起幼根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出苗和幼苗生长。


小麦种子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禾旋孢腔菌病菌均为苗期侵染来源,尤其种子内部带菌更为主要。

一般感病较重的种子,常常不能出土就腐烂而死,病轻者可出苗,但生长衰弱。

禾旋孢腔菌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或在大气相对湿度98%以上,只要温度适合即可萌发侵染,病菌直接穿透侵入或由伤口和气孔侵入。

直接穿透侵入时,芽管与叶面接触后顶端膨大,形成球形附着胞,穿透叶角质层侵入叶内;由伤口和气孔侵入时,芽管不形成附着胞,直接侵入。

在25℃下病害潜育期5天,气候潮湿和温度适合,发病后不久病斑上便产生分生孢子。病菌侵入叶组织后,菌丝体在寄主组织细胞间蔓延,并分泌毒素,破坏寄主组织,使病斑扩大,病斑周围变黄,被害叶片呼吸增强,发病初期叶面水分蒸腾增强,后期病叶丧失活力,造成植株缺水,叶枯死亡。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病种胚内越冬越夏,也可以分生孢子在土壤中或附着种子表面越冬越夏,成为初次发病的侵染源。如病残体腐烂,体内的菌丝体随之死亡;土壤中分生孢子的存活力随土壤湿度的提高而下降。在土壤和种子内外越冬的病菌,当种子发芽时即侵染幼芽和幼苗,引起芽枯和苗腐。

春麦区,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当气温回升到16℃左右,叶片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藉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小麦抽穗后,分生孢子从小穗颖壳基部侵入穗内,为害种子,成黑胚粒。在冬麦区,病菌可在病苗体内越冬,返青后带菌幼苗体内的菌丝体继续为害,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相关领域
植物
医学

农学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