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的炮弹是什么时候开始换上可以爆炸的榴弹的?

星级:
大炮发明之初,大炮使用的炮弹都是实心弹。后来到明朝时期,中国首先发明了可以爆炸的“开花弹”,但因为开花弹的引信过于落后,操作复杂而且危险,被淘汰。18世纪后期,欧洲发明了木质锥形信管,这才真正奠定了大炮炮弹从实心弹向榴弹进化的基础。1756年,俄国马尔梯诺夫发明“独角兽”炮被认为是第一款实现发射榴弹的大炮。

在现代的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大炮是一种经常出现的重型热兵器。不过,因为现在拍摄的军事战争题材影视剧的时空背景一般都被设定为近现代,所以大炮发射的炮弹几乎都是发射出去后可以爆炸的榴弹,但是在大炮发明之初,因为没有足够先进的引信,大炮发射的其实并非榴弹,而是实心弹。也就是说,最初的大炮发射出去的炮弹是不会爆炸的,被炮弹杀死的人其实是被炮弹砸死的。

大炮最早发明大概是在元朝时期,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千克,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后来,火药和火器技术随着蒙古西征传入了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长足发展。到了明朝时期,欧洲的铸炮技术已经远超中国。明朝中期,由葡萄牙传入中国的佛朗机炮已经不知比中国的火炮强上多少,甚至直接将中国原有的火炮全部淘汰,中国开始在佛朗机炮的基础上仿制出“国产”的佛朗机炮。明末清初,中国开始引入西方更为先进的红衣大炮,但直到此时,世界上所有的火炮发射的其实还主要是实心弹,有时也会填装散弹,但因为引信技术原因,一直没能发明出稳定的榴弹。

不过,没有发明出稳定的榴弹并不是说之前所有的火炮发射出去的炮弹都不会爆炸。在明朝时期,中国其实还是发明过发射出去之后会爆炸的“开花弹”,但是“开花弹”因为没有先进的引信,用来引爆的引信是通常为一根中空的芦管内置药捻,装填前根据所要射击目标的距离裁剪相应长度,开炮前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引信,再速燃火门上引信发射。这样的发射方法是非常危险的,点燃发射药产生的火焰从炮弹跟炮管的间隙窜到炮弹前方,极容易引燃暴露出来的药捻,导致提前爆炸甚至炸膛。

《清会典·武备》中记载威远将军炮发射开花弹的情景:

“用时先将火药装入药室,间以木,加土寸许,然后将炮弹放入前膛,弹外用火药填实,再隔一层湿土,最后用腊封炮口。发射时,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引信,再速燃火门上引信。”

因此,到了清朝时期,这种“开花弹”就被摒弃了。如果要想稳定地发射出能够爆炸的榴弹炮,就必须要有足够先进而稳定的引信。18世纪后期,木质锥形信管被发明出来,这奠定了现代榴弹炮发明的基础。

1756年,俄国人马尔梯诺夫发明了一种身管长度介于榴弹炮和加农炮之间、既可平射又可曲射的“独角兽”炮。这种因炮身刻有独角兽樗而得名的滑膛炮可看作是最早的加榴炮的雏形,它的身管长度为口径的10倍。这款“独角兽”炮被认为是第一款实现发射榴弹的大炮。

相关领域
热兵器

机械
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