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展开辩战 观众评价两极分化


 

  《我的团长我的团》拍摄和播出期间都创了许多历史最新纪录。比如拍摄中遇到麻烦最多、受到关注最集中,播出时引起史无前例的电视台抢夺大战。而且对于剧本身的观众反响也和其他剧截然不同。对这部剧,不能用简单的“好看”和“不好看”来总结,观众对该剧的理解差异很大,“懂”和“不懂”,“理解”和“不理解”,“有感觉”和“没感觉”成了评价集中词汇。网友自己也展开了网络辩论会。一个质疑冒出来,就会紧跟着一个解答。“自说自话”已成了解读这部剧的特有网络风景,不用主创来解释创作初衷。这场辩论会没有输赢,单看谁说得更有道理一些吧!

 

  播出战利与弊

 

  反方:缺乏信心 审美疲劳

 

  网友:我看电视剧的经验是:只要是首播之前大肆地开展宣传攻势,报纸电视无孔不入者,该剧完全可以忽略不看。因为这是编导对该剧缺乏信心的表现,怕收视率低,只好凭借造势提升收视率。可这样的做法只能带来一时的成绩。一部作品这样密集地播出势必会带来审美疲劳的不良后果!

 

  正方:宣传有功

 

  网友:没看完之前不要太早做评论,作为从“兵迷”升级为“团迷”爱好者来说,还是希望能把我们欣赏和喜欢的导演、演员、编剧……更大化地宣传,这年头不宣传一下怎么能体现出精彩,商业价值在此体现,他们也得赚钱吧,事实证明,本剧名副其实。

 

  有点费脑筋?

 

  反方:看书才能看懂剧

 

  “仓促”、“混乱”是一部分人的总体印象。有网友表示看得很辛苦,剪辑有点乱,线索不清晰。因此很多“团迷”呼吁边看书边看电视剧:“这个就好像《哈利·波特》的电影一样,看过书的人对很多细节都很会意,但是没看过的人可能就会一头雾水,后面的情节慢慢展开之后应该会更好一些。”

 

  费脑筋是有风格

 

  也有网友表示,一盘散沙的感觉反而很好,有电影大片的感觉。而且场景真实生动。“没错,这片的确费脑子,看不懂的人也很多,很正常,因为这部剧本来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但我相信真正对那段历史怀有崇敬的好奇感、真正理解兰康用意、真正有人文关怀的人是会将这部戏支持到底的。”

  

  节奏太拖沓?

 

  反方:节奏太慢太拖沓

 

  “节奏太慢,人物神神道道,半死不活的,差劲!剧情瘦身的话,30到35集刚刚好,有的时候真不知道剧情到底想突出和表演什么。”

 

  正方:每句话都有深意

 

  “第一遍看可能觉得有些慢,但是重新再看的话就会发现每句话都是有深意的。这部片子会成为经典。刚开始我也觉得好看归好看,就是整个剧情太啰嗦了,可我看到结束,我觉得那不是啰嗦,那是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表现。”

 

  故事是瞎掰?

 

  反方:故事不靠谱

 

  有网友反映故事都是瞎掰,根本不靠谱:“真的是歪曲了真正的历史。去缅甸的几大主力王牌,都是在湖南组建的,而且机械化程度非常的高,远不是片子里那种破烂形象!我们需要的是历史,不是顶着历史的帽子暗度陈仓地篡改。”

 

  正方:不是纪录片

 

  有部分网友觉得不是纪录片没必要那么较真:“又不是拍历史纪录片,抖出这么多书本上的尘埃干嘛?凭空想象就能把宇宙中的争斗拍个六大部满世界地乱播,怎么就不能拍一群败兵在异国的故事。”而编剧表示这部戏中史实占了60%,他探访过很多远征军老兵。

  

  人物很变态?

 

  反方:演员表演太用力

 

  有网友不太习惯该剧中的人物反常状态,有人评价龙文章:“说话的口气,属于特意夸张加摆酷,比如他大叫‘爷爷们’等等,总觉得太夸张了,和当时的情景总感觉不协调。”更有网友反映迷龙太暴力,孟烦了太“软蛋”。

 

  正方:这是剧情需要

 

  喜欢龙文章的网友表示:“说段表演夸张,做作的人,其实是在表扬段。龙文章就是故意在他的兄弟面前夸张,做作,段奕宏在扮演龙文章,龙文章在扮演一个要带兄弟在不可能的情况打胜仗的团长,他本来就在表演。”而迷龙的暴躁性格也吸引了不少粉丝,很多人就喜欢他的力量感和他执着的性情,而孟烦了的软弱被解释为:“和张立宪、小书虫那些人比,烦了心太老了,太世故了,其实他也总羡慕甚至是嫉妒那些人的年轻激情、简单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