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集团:建立品牌,全产业链吸引资本

  “资本补进”是2007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资本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中国电影产业现在需要大量资本进入合作,迅速扩大市场规模和份额。”面对这两年中国电影高速成长的现状,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认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格局比较合理,每个环节都有机会。所以现在资本的进入已经不仅仅集中在制片环节,制作、发行、放映等各个领域都有资本的身影。面对竞相涌入的各类资本,中影吸收资本的顺序是境外业内资本、资金,最后才是业外资本。

  2007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加大了商业大片的投资和规模,《长江七号》《投名状》《赤壁》《梅兰芳》等均属此类。对于这种变化,韩三平表示现在中影需要迅速建立自己的制片品牌。

  “制片业虽然是龙头,但是不是全部,而且制片环节风险很大。现在国内影院的覆盖率远远不够,所以中影还要吸引资本投资影院建设。”2007年5月,中影与首钢共同组建中影首钢环球数码数字影院建设有限公司,新公司会在2008年之前投入7-8亿元人民币用于数字影院建设。

  在制作环节,2006年底中影与柯达成立了华柯电影洗印公司,《赤壁》《投名状》等都会在这里完成洗印加工。而位于中影怀柔的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也将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未来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将会有大量资本进入,但我们要牢牢把握经营权和决定权”,韩三平说。

  在制片环节,中影联合IDG建立了一个规模达5000万美金的中国传媒基金。该基金将在扶持中国青年导演方面有一定的倾斜。中影将会在未来一年内投资15部电影,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拍电影的青年导演作品。9月底,第一批5部电影即将开拍。接下来,投资额将会逐渐增加,“5部中可以有3部赔2部赚,总体持平或略有利润就可以。”

  对于IDG这样的外资投资机构而言,投资中国电影除了看好这一市场的发展势头外,他们还有意投资培养一批新导演。IDG全球常务副总裁熊晓鸽表示,风险投资一是投资市场,二是产品,三是人才,他们希望通过投资电影发现下一个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同时引进好莱坞对影视影视媒体资金的管理模式。

  从最初的项目合作逐渐转变为资本合作、股权结构合作,中影在引进资本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同最先进的制片方式接轨,与此相伴的还有中影内部的业务重组、资产整合等一系列产权制度的改革。资本带来的不仅仅是钱,还带来了资本所有制的优势,合资公司形式正好集中了双方的优势,可以扩大优秀人才的来源。

  除了投资大规模的商业片以外,今年中影还投拍了8部重点主旋律影片。中影集团必备了大型国有企业应有的高度社会责任感,针对利润低的主旋律影片也要适当的拍。中影内部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外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韩三平董事长亲自透露,中影集团已经经过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计划将在未来两年内实现上市。可以想见,上市之前的公司改制将会给集团带来更多惊喜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