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城记》上海首映 贾樟柯“回娘家”


导演贾樟柯(左)与演员赵涛

 

  熟悉、亲切、感动,这些辞藻在昨日《东方早报》参与主办的《二十四城记》沪上首映式上频繁出现。百余名通过发送邮件争取到昨日首映电影票的早报读者在上海影城观摩了这部讲述三线建设人员故事的影片后,都争先恐后地要与到场的影片导演贾樟柯、演员赵涛交流。他们中有贾樟柯的忠实影迷,有“老三线人”,有“老三线人”的下一代,还有一些是来自《二十四城记》的拍摄地成都的新上海人。对于这部曾被媒体担心故事性不够强烈,可能不符合时下观众欣赏口味的影片,观众们的反应却是“感谢贾樟柯拍摄了这样一部真实的电影来纪念那段岁月,给这代人送去关怀。”

 

  读者印象:消失的工厂浸透着许多回忆

 

  走过沈阳、重庆、成都、北京、广州,贾樟柯把《二十四城记》最后一站的首映宣传安排在上海。“上海就像是‘娘家’,来到这里我觉得很踏实。”贾樟柯昨日在首映式上如是说。

 

  而上海的观众也没有辜负贾樟柯。在上周《东方早报》发出《二十四城记》“观影征集令”后,许多读者都纷纷发来邮件。他们不仅表达了想要欣赏这部贾樟柯新片《二十四城记》的强烈愿望,还以简单却热忱的文字,表述了自己与贾樟柯电影,与“三线建设”,与工厂,与成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位读者在邮件中说:“我出生在四川的三线工厂,当时隶属核工业部,代号‘816’厂,在那里度过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对那里充满着感情。尽管后来在上海生活了,但还是将自己的车牌号特意选成含有816这几个数字,以纪念心中骄傲、辉煌的三线国企时代。现在父母亲还在那里生活着,他们为了祖国的三线建设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所以我希望我能有幸先睹这部影片,我想我可以真正体会片尾的总结语:仅你消失的一面,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另一位成长在上海,曾有过工厂经历的读者发来邮件说:“我1990年进了上海铜厂技校,1993年工作,在这个厂子里待了10年,最后中国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让我辞职离开了工厂。当我2004年下班途中路过原来的厂门口,因为厂已破产,大门正在被拆迁,我在马路边看了半个小时,眼前是当年车间的硝烟弥漫,是食堂的人头攒动,是浴室的一大片白花花的屁股,是团委开会的热烈场面……当大门轰然倒塌,我眼眶湿润,一声叹息,往详细说那就是我的《少年巴比伦》。现在我成为了一个平面设计师、摄影师,但每次经过在新港路天宝路的工厂原址,那里已是一幢没有性格的写字楼了。我还是愿意一遍遍地回忆工厂的人和事……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从地下到公映,在银幕前观看贾导带给我们的那些故事,也能再一次回忆自己的往事。”

 

  观众反应:“历史和社会没有忘记我们!”

 

  感性的话语在昨日首映式上也是不断出现。在主持人宣布可以开始与贾樟柯导演进行交流后,许多观众热情踊跃地举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对电影的艺术成就发表评论,而是为自己产生的共鸣不吐不快。

 

  一位年长的女士告诉贾导,她是“老三线人”。更为巧合的是,《二十四城记》讲述的是“420工厂”,而她当年就职的工厂是“419”。“首先感谢《东方早报》提供给我这次观影机会。我是贵州返乡的工作者……电影开场时那熟悉的号响声激起了我二三十年之前的记忆,心情很激动。片中的工厂工作的声音、58块钱的工资等等许许多多的小细节、小场景都太熟悉了!感谢导演把这些所有的细节都展现了出来,更感谢导演记住了我们这批人。我本以为我们这批人的生活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这部电影没有遗忘我们,历史和社会没有遗忘我们!再次感谢导演!”

 

  在之前的采访中,媒体曾问过贾樟柯导演:除了亲历“三线建设”的这群人,还有什么群体的观众适合看《二十四城记》?当时贾樟柯的回答是:“现代的年轻人也适合看,他们会从中找到父辈们不曾透露过的艰辛。”

 

  果不其然,昨日一位1978年出生的女性观众在看片后相当激动,站起来与贾樟柯交流时,她泪流满面,几度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我对赵涛饰演的娜娜角色感触很深!我的父母就是片中工厂里的那一批人,我为父母这代人感到心疼。电影里表现的只是许许多多工厂中的一个而已,还有很多的人和事我们都还没有看到……片中提到的下岗,虽然我父母没有经历,但我看过很多父母那辈的叔叔阿姨经历过,我看到过那些辛酸。我原来以为父母这代人是已经被遗忘了的一代,但今天看了电影很感动,感谢导演通过这部电影给这代人送去关怀!”

 

  贾樟柯解读本片

 

  上个世纪60年代,在中苏关系紧张、苏联专家接连撤走的背景下,中央决定开始实行“三线建设”的策略,将部分军工基地转移。其中,由彭德怀担任总指挥,从东北、北京、上海等地将工厂整体转移到贵州等西南内陆地区的行动,即为“大三线”建设。《二十四城记》讲述的是这一段大背景中,从沈阳迁移到成都的“420兵工厂”变迁的故事。在看得见的厂房变迁中,贾樟柯把镜头对准了“看不见”的那些经历变迁的工人们。在采访了近百名工厂员工后,贾樟柯最后选择以“采访”的形式来呈现影片。他们中,有真实的亲历者在讲述,也有陈冲、陈建斌、吕丽萍、赵涛四位演员在“演绎”亲历者。

 

  “这样的虚构是为了让观众觉得更‘真实’,”贾樟柯昨日在回答为何起用职业演员饰演“真实亲历者”时说,“用这些演员让观众一目了然我们是在进行一些虚构的‘创作’。虽然可能会出现真实的跳跃感,但对我来说是态度呈现。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观众有反思,有感情经验的投入。”

 

  在几位演员中,饰演“小花”的陈冲可以说是“最出彩”的一个。陈冲饰演的角色小花是当年从上海航校分配过去的女工,“在1978、1979年之后,许多插队落户的上海人都开始返乡回沪,但对于小花代表的这一批人来讲,年龄带来家庭、情感和许多个人问题。像‘标准件’和‘报废件’就是对于当时她们面临情感的很好表现。”

 

  关于贾樟柯将在新作中与国际影星张曼玉合作的消息,他昨日解释说:“张曼玉那边还没有确定要合作,她必须看到剧本之后再确定是否出演,这是非常专业的。我的剧本仍然在创作当中,还需要等一段时间吧。为了这部戏,在3年里,我去了6次台湾,无数次香港,这是部1949年的戏,有历史的重量在里边,所以我希望它能经得起未来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