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平:《三枪》有新思路 明星无号召力



  12月11日,张艺谋自2006年之后的电影新作《三枪拍案惊奇》上映。对于一部贺岁电影来说,这个档期竞争很激烈。12月9日《刺陵》首映,12月10日《风云II》上映。12月18日,《十月围城》上映。如果说前几年贺岁档电影的主打影片生存空间还有1周左右,2009年,这个空间无疑是缩小了。《三枪》没有采用传统的胶片拍摄,而是采用了高清数字技术。制作费1亿人民币左右,演员片酬控制在20%。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一部制作得很“理性”的电影。

 

  采访中,张伟平的思路,也和三年前的“求大”有了明显不同。

 

  观众娱乐消费日益务实

 

  《三联生活周刊》:《三枪》的制作费用中,明星酬劳成本降低到了20%。你也不止一次在传媒上说,明星对票房的号召力其实没那么大作用。你开创了用全明星阵容进行营销的先例,但现在又说明星其实对票房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您愿意描述一下这个认识改变的过程么?

 

  张伟平:2002年,我们做《英雄》的时候,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确切地来讲,应该是混乱的战国时期。那个时候,这么大个北京城,电影院就是首都、地质、大华。连首都电影院二层都改了,挂一彩球,挂着一小黑板,上面写着什么么“港台枪战片”。电影院里白天放录像,晚上开舞厅,这还是北京一线电影院——首都电影院,在长安街上。

 

  那个时候我们没办法,观众不是看电影而是看热闹、看秀,看港台明星刘德华李连杰长什么样,张曼玉梁朝伟,看的是这个。那个时候,你做电影的营销一定要考虑市场的需求,你不能和市场拧着来,所以那个时候我只能为了满足中国观众看热闹的心理,所以在人民大会堂搞了个首映,其实那就是个走秀。张艺谋带着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他们走了把秀。——老百姓一看“我操,大明星都凑在一块儿了”。

 

  那个历史时期,电影市场混乱,满街盗版,没人看电影,看的都是明星走秀。所以电影营销也是为了迎合这种明星走秀,咱们没有别的招抗衡好莱坞,咱们只有一个招,就是满足老百姓看热闹心理,然后让他们到电影院看电影去。

 

  当时我的思路也很清楚,所以我的措施也很得力,其实就是针对市场和观众。但是其实老百姓已经不是看走秀了,现在的老百姓已经看秀,老看就没劲了。

 

  《三联生活周刊》:那您认为现在到了一个什么发展时期呢?

 

  张伟平:我觉得,中国大众有娱乐消费的需求,从过去的务虚发展到了现在的务实,所谓的务虚就是看港台的虚架子、空架子,到现在是看表演、看演技、看新人,不看老脸了,不看老黄瓜刷绿漆了。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中国有真正的对票房有号召力的明星么?

 

  张伟平:我觉得没有,这一点不像好莱坞。那天我和艺谋还在说:“我们下部片子不排除请好莱坞一线明星”。请好莱坞一线明星,他开出再高的价,比如三千万美元一部戏,那我觉得值。因为艺谋的片子是全世界买,咱们不是只卖给香港、台湾,再说香港、台湾也没有电影市场,香港人都不看自己的香港电影了,都跑这儿来了。

 

  我们如果请好莱坞的明星,我们考虑的就是全世界的市场。好莱坞这些腕儿,是实打实的票房号召力,搁到美国市场,他就收票房,搁到亚太市场,他也收票房。但国内目前没有这样的明星。哪个明星会是票房的保证?我的这些片子,从《英雄》到《十面埋伏》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港台的腕儿我用遍了,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前一段的大片风潮,您觉得得失在什么地方?

 

  张伟平:当时我们是被逼无奈,不得不拍大片,因为我们不拍大片,就没法和好莱坞抗衡。2001年拍《英雄》的时候,家门口全是好莱坞电影,全是美国大片。中国电影根本抬不起头来,你被逼得没办法。今天,我觉得我们影片的品牌,说准确点讲是张艺谋的品牌,已经在国内外深入人心了,所以我们现在有这个实力,可以做以小搏大。要是在《英雄》的时候,坦率地说,没有那个底气,做不到以小搏大,但现在,咱可以了,所以今天才能尝试科恩兄弟的东西,才敢尝试以小搏大。

 

  《三联生活周刊》:您是不是觉得奥运会之后和外方谈判,底气都高了。

 

  张伟平:对。改编权的费用高达几百万美金。坦率地说,不是张艺谋买这个东西,可能版权也不会这么高。但因为他是张艺谋,所以就随行就市。而且对方听到是张艺谋,很紧张——他多少会有些顾虑,张艺谋要改编,如果真的远远超过原作,怎么办?

上一页1234下一页